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言小说从魏晋六朝开始盛行到唐传奇正式成熟之后,并没有因为白话小说浩大去势的冲击而消歇。相反,经过明代《剪灯新话》、《情史》等专集的再度盛行,文言小说在清代以《聊斋志异》为标志而达到新的高峰。这一事实表明:文言作为小说的艺术媒介,有着不可被白话代替的功能。揭示文言的独特功能理所当然地是揭示文言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的重要途径。 要在文言与白话之间划出绝然的分界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以《三言》、《二拍》等作品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以《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两类小说在语言…  相似文献   

3.
吴春彦 《阅江学刊》2011,3(6):126-130,135
《扬州梦》是清代一部独具风格的文言小说,以叙述扬州风土人情世态、妓女士人情爱琐事为主。作者晚清文学家周伯义是被推为人师的博学名儒,但《扬州梦》背离了其正统、严谨的整体创作风尚,拥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真实书写心灵,集中体现在自娱与自我实现,爱恋、思念与怀念,醒悟、追悔与劝戒,潜藏难言的心理等方面,细致展现了文士心路历程。在写心指向下,《扬州梦》集古代文言小说体制之大全,包含志怪、传奇、志人、杂俎成分,同时还吸收了传统诗歌、词赋等体裁,在晚清同类小说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就是“故”事“新”编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如果说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结集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彷徨》,那么,他的取材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却是从一九二二年冬的第一篇《补天》《原题为《不周山》)、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最后三篇《采薇》、《出关》、《起死》,延续了十三年之久,贯串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是鲁迅生前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因而,就鲁迅的小说创作来看,《故事新编》,也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 《故事新编》究竟是什么性质、形态、风格…  相似文献   

5.
张振国 《阅江学刊》2012,4(4):118-121
晚清咸丰年间,江南尤其是江苏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文言小说创作成就总体下降。昆山孙兆溎的《花笺录》、苏州宋芬的《虫鸣漫录》、武进冯晟的《谈屑》、上海黄本铨的《小家语》是现存的四部咸丰间江苏文人创作志怪传奇小说集,代表了这一时期江苏文言小说创作的水平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彬 《求是学刊》2016,(4):116-123
《金瓶梅词话》对于前代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文艺作品的仿拟是极其普遍且复杂的,文言中篇传奇小说《贾云华还魂记》就是其仿拟对象之一。在研究者指认出的诗词仿拟的基础上,笔者首次查证了《金瓶梅词话》在小说情节层面对《贾云华还魂记》的仿拟,及其同时对《西厢记》和其他一些文言小说的仿拟,由此揭示了《金瓶梅词话》"多层仿拟"的写作方式,进而发现它在这一写作方式之下形成的文学趣味的转向。追寻《金瓶梅词话》对此类小说的仿拟效果,不仅能呈现出多层仿拟的文学意义,还可为我们深入地理解这部奇书的若干难题提供重新解读的契机和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与短篇白话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风行的同时,文言笔记小说也始终盛行不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传统,并以它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圭臬。自它问世以后,在清代文坛上即曾掀起过一个模仿《聊斋》、写作笔记小说的热潮。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都步《聊斋》的后尘而不能脱其窠臼。对此独持异议并以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新诗     
鲁迅与新诗○常立霓在鲁迅博大精深的作品体系中,新诗相对比较薄弱。研究者的目光也主要投向他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旧体诗等。作为文坛巨匠,鲁迅不忍卒见诗坛一味地寂寞下去,曾表示要“打打边鼓,凑些热闹”(《〈集外集〉序》)。从他的第一篇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  相似文献   

9.
梁瑜霞  邹媛 《唐都学刊》2006,22(1):27-29
韩国学者成润淑在《从〈李娃传〉看唐传奇的典雅性与通俗性》中谈到唐传奇中“反转”情节的运用。雷紫瀚在《〈柳毅传〉的思想观念及其史证价值》一文中,对《柳毅传》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所具有的史证价值作了探讨。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开端,蕴含于唐代豪侠传奇中的“武”、“侠”观念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日本学者冈本不二明的《唐代传奇和树木崇拜——槐树的文化史》一文关注了唐传奇中与槐树有关的充满幻想的故事。另外,李剑国和美籍学者韩瑞亚合作的《亡灵忆往:唐宋传奇的一种历史观照方式》一文主要就唐传奇的一些作品中以亡灵这一独特主体来追忆往事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宋元明清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讲唱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大规模渗透.其渗透不仅催生了宋代话本体传奇和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这两个小说史上的新品种,而且,经由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的风貌在总体上与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大为不同,明代的"剪灯二话",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其艺术趣味和表达方式都留有深受濡染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乐记》"和合"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 《学术交流》2004,(6):133-135
"和合"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乐记》是先秦"和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的"和合"美学思想,而且蕴含了和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表达"和合"美学思想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Science fiction is a literary ghetto," fans of the genre say. "Science fiction is glossy junk," readers of literary journals respond. This dialogue has been going on for quite a while, since the Soviet period. Each side has cast-iron arguments.  相似文献   

13.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5,21(5):73-75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地图叠加技术,在大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中,为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案主自决"原则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原则,体现着社会工作的精神特质。在社会工作本土化工程中,"案主自决"原则的本土化将是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国大多数学者多将讨论重点长期停留在"本土化"这个大概念上,缺乏对社会工作具体理论、价值观、伦理和原则等的探讨。文章深入探讨了"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本土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从中国助人关系本身、儒家思想、集体主义和中国逻辑的实证性四个方面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Detective fiction has been little considered by historians of the British inter-war village. This is despite the phenomenal publishing and sales in this literary genre. Agatha Christie is the bestselling writer of books of all time, and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have learnt about English villages by reading h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y inter-war fiction is instructive to social historians. It concentrates on the so-called ‘Golden Age’ of this fiction: notably the authors Agatha Christie, Dorothy L. Sayers, Margery Allingham, Ngaio Marsh and G. K. Chesterton. The subject is approached through a number of themes, which address the genre, county house settings, the na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detected village, representations of villagers and the poor, the literary detectives (notably Miss Marple and Lord Peter Wimsey) and their relation to village life, the local role of gossip, depictions of the clergy, the fictional uses of material culture, senses of the past, the detection of ‘evil’ and issues of inter-war village renewal. A binding strand throughout is how the English village community is handled and interpreted in this fic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etective genre is important and highly revealing to social and rural historians, and deserves extended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赵望秦 《唐都学刊》2001,17(4):27-30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李晟碑》,有幸保存至今。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晟碑》,是经后人剜刻重开,还是被翻刻过的伪品,古今学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考察碑版本身的历史变化情况,比勘今所见此碑拓本与《唐文粹》所收碑文在文字上的异同,认为不可将今存《李晟碑》视作伪品。  相似文献   

18.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4,20(6):152-155
张之洞是晚清社会颇有作为的封建官吏。其后半生的政绩与中国铁路紧密相连,曾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江浙铁路,并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建设费尽了毕生的精力。为解决铁路建设的资金问题,他始终坚持"权自我操"的原则,借债筑路。为实现铁路材料"自产自销,利不外溢",张之洞创建铁路交通企业,生产了大量的筑路产品,较大程度地维护了中国铁路的利权。  相似文献   

19.
张群 《学术交流》2006,(8):156-159
黄河和长江孕育的华夏文化,自一产生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古老传统的浸染和熏陶,先秦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儒道诸子具有浓厚的水情结。孔子、孟子、荀子等以水比德,用水的特性比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范和君子人格。老子、庄子以水喻“道”,赋予水以比喻和象征意蕴,创造了众多与水有关的意象和寓言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形象的画廊。  相似文献   

20.
李元 《求是学刊》2003,30(4):105-110
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代的"诸子文化"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当先秦的"诸子文化"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源头之后,搞清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扬弃了陈旧的一元论的思维模式,进入多元化的探讨,并且通过比较文化学的方法,提出了"贵族文化"、"官僚文化"、"征服者文化"、"被征服者文化"的新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