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师生道德审美的和谐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注入审美要素,强调道德的美学品格,通过持之以恒的师生和谐互动,发掘道德之美,在学生中形成以德为美、以德为荣的良好道德氛围.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作用.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应该坚持道德为主、审美为辅;双向互动、相与促进;自主、和谐、发展;以情感人、以境动人;道德熏陶、艺术感染;审美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的途径有如下几点: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环境建设,发掘教师之美,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建设作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目标、政治纲领和道德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师德修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缺乏对由此带来的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的关注.儿童道德成长风险是指儿童道德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某种危害性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位、学校内部道德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易遭社区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等方面.文章指出,为引导学生趋向道德成长风险的正向发展可能性,规避负向可能性,使学校撤并这一教育事件成为他们道德创生的触发点,要摒弃经济理性主义,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加强调整合并学校后续建设,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道德内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社区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4.
吴岚薇 《新天地》2011,(10):123-124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科教学的科技含量。是落实职业教育、培养中职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下高校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生命伦理教育遭遇道德共同体和学生“道德异乡人”的冲突、学生幸福期望值与现实落差、学生社会化成长障碍等困境.走出生命教育困境,需要依靠各界形成教育合力,主要应从家庭、高校、社会三方面探求化解途径.  相似文献   

6.
隐蔽性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方式,掌握隐蔽性道德教育方法和艺术,将大大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有:以高校教师高尚的品格熏陶学生、以体验式道德实践模式触动学生、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以创新的形式-微博吸引学生。探索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结合显性教育,教育对象将能更好的切实的感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通常把纪律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学校中的纪律以一定的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而并非任何规范都具有道德价值 ;有效的规范是具有权威的规范 ,而并非任何权威都有道德的价值。纪律既是“教育的手段” ,又是“教育的目的” ,而这二者的道德价值有别。总之 ,只有有道德价值的规范才有内在的权威。只有具有这种性质的纪律 ,并据以进行学生行为管理的教育 ,才堪称“德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面对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德育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符合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因此,为了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师伦理之教师义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教师义务的含义、特点、内容以及劳动自由与道德义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如何培养教师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落实或执行教育公正与教育仁慈,道德法则是一种自由规律,要达到教师道德义务的主体自由,必须实现教育道德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上升为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学生道德思想,行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高校德育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其中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的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鉴于学校德育因特殊原因长期存在的重思想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倾向及其可接受性差、效果不佳、功能弱化等诸弊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应把道德教育置于思想、政治、道德诸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应特别关注道德实践活动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强化和内化;应从学生角色道德规范的强化入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外在约束推动学生的道德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4.
知行差异是青年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难点,其产生与道德形成过程、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矫正青年学生道德知行差异,需要建立道德教育的隐形教育机制以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建立社会教育机制以形成道德教育合力,建立网络教育机制以拓展道德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提高学生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及道德发碾规律的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开设“道德与生活”公共选修课,可以拓展伦理学指导生活的功能。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编写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教学大纲,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科学性与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展伦理学对生活的指导功能,充分实现道德育人的目的;结合课程特点及课程教育目标,以随堂写作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职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中职学生普遍有自卑情绪,而赏识教育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有着积极作用.文章简单介绍了赏识教育在中职政治中的运用,包括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性、客观评判新生事物,尊重价值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美育,就是以大学生为培养对象的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要落实《纲要》这一精神,目前尚需要从认识上和具体措施上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风问题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当前学风滑坡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学习劲头不够足,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纪律不够严.原因在于学习动力激发不够,教学管理约束不力,学术腐败消极影响.学风建设对策是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道德认识;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道德习惯;健全规范,训练学生的学习道德意志;营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谈现代德育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我国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观需要再建构,应注重方式,变灌输教育为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考虑个体差异,变成人化教育为重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强调内容,变重形式学习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关注隐性课程,变只关心品德课为重视学生课程以外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