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搜集整理郑澹成、查士标、汤燕生3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31首诗作,对作者、诗的出处、诗中涉及人物和历史作了考证。尤其对汤燕生的生平、友人与汤燕生的唱和作了较多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搜集整理汪士(鈜)、郝士仪、郑旼3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40首诗作,对作者、诗的出处、诗中涉及人物和历史作了考证,尤其对汪士(鈜)的生平、友人作了较多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乾嘉学者沈钦韩以经史考证见长,并将经史考证方法移植到诗歌注释中。在《范石湖集注》中,沈钦韩发展了孟子的"知人论世"观点,赋予了传统诗歌注释"以史证诗"方法的新内涵,将"证"诠释为"考证",从而将"以史证诗"方法转化为"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对范成大诗题与诗句中涉及的人物、时事等史实作了严密的考证,尤其将重点放在职官典制、地理方面,从而对范诗的句意、篇意作了完整可靠的解释说明,同时还指出了范成大的不少错误。  相似文献   

4.
乾嘉学者沈钦韩以经史考证见长,兼具诗文创作的才能。他综合两方面的长处,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精深的考证功力从事诗歌注释,形成了"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在《苏诗查注补正》中,沈钦韩针对宋代苏诗的类注本、施顾注本、清代邵长蘅的补施本、查慎行注本的错误作了详尽精细的补正:首先针对性苏诗所用的古典作了补注。其次,沈钦韩拓展了宋代以来诗歌注释中的"以史证诗"方法的内涵,将"证"的重点从"印证"转移到"考证"上来,从而将"以史证诗"方法上升为"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对苏诗诗题与诗句中涉及的人物、时事等史实作了严密的考证,尤其将重点放在职官典制、地理方面,从而对苏诗的句意、篇意作了完整可靠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程基、孙默、吴雯青、程封等 4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 45首诗篇,对作者、诗的出处、诗中涉及人物和历史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搜集整理饶璟、鲍忠勅、洪琮、江铭勋、黄生、吴度、姚景明、王炜8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49首诗作,对作者、诗的出处,诗中涉及的人物和史迹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搜集整理江贽、汪弼、程谦、方兆曾、闵麟嗣、方熊、汪舟、汪广澄8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73首诗作,对作者、诗的出处,诗中涉及的人物和史迹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秉承了清初重视考证的学风,注重对苏轼诗中"今典"的考证,详细地解释了地理、职官、名物等历史名词,尤其是历史地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查慎行还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对苏轼诗中的句意、篇意进行了可靠的解释。《苏诗补注》是对宋代苏轼诗注本的有力补充,是清代诗歌注释的典型著作。  相似文献   

9.
曾公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学界对其为政风采及历史功绩作了探讨。本文主要考证曾公亮撰写《吊曹觐》等四首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四库提要》批评瞿佑《归田诗话》见解浅陋、考证粗疏,如以"搥碎黄鹤楼"作李白语,以《望夫石诗》为陈克作,无视杜诗"血污游魂"句等.今经考辨知,上述诸说均难以立足,"搥碎黄鹤楼"存于李白集中,《望夫石诗》作者宋人已有错,"血污游魂"实乃瞿佑照录《苕溪渔隐丛话》.此外,《归田诗话》虽不以考证为主,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考证的重要性,《四库提要》对《归田诗话》保存文献的功绩多有肯定.  相似文献   

11.
明人选编的明代词选,一为万历年间钱允治选编的《国朝诗馀》,二为天启末年至崇祯初年沈际飞在《国朝诗馀》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草堂诗馀新集》。文章对《国朝诗馀》存在的问题,《草堂诗馀新集》的成书时间与主要成就作了具体深入的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许楚、黄朝美、张光祁、张习孔、吴山涛、郑涛、汪度、胡春生、江国茂、江滔 1 0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近百首诗篇 ,对作者诗的出处、诗词涉及人物和历史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作了不少修订工作。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史浩、黄公度、辛弃疾、王十朋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文史兼治的学者。其学术研究经历了早年“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中年隋唐中古史、元白诗,晚年《再生缘》弹词、钱柳因缘诗三个时期。陈寅恪对文学的兴趣爱好,使其在穷尽材料治东方学、治中古史的同时,别具只眼,关注文学的演变与发展。尤其在《元白诗笺证稿》成书之后,其在反复修订增补过程中,创造完善了以诗证史的文史考证新方法。以诗证史的新方法,紧紧把握中国诗歌中人、地、时要素,阐释社会历史的变化演进。晚年陈寅恪从诗文入手,辅以地方志乘之书,从事《再生缘》的解读,钱柳因缘叙事,正是以诗证史考证方法的成功实践。陈寅恪留下的近300首旧体诗,更是诗人的沧桑濡泪之作。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汪汝谦、罗逸、凌世韶、许宁、姚思孝、汪知微、汪为龙、汪作霖、汪知默、曾应鹇、王泰徵、江天-12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80余首诗篇,其中有四分之一咏及黄山。对作者、诗的出处、诗词涉及人物与历史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查慎行撰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该书针对苏诗旧注作了进行了全面的订正、补充。清代宋举、邵长蘅整理翻刻宋代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而成的《施注苏诗》,对施顾原注常有妄删,查慎行首先针对此现象,补充了施顾注的原文,并对旧注改动引文的原文以迁就作者的现象作了批评与更正。其次,查慎行在《施注苏诗》的《续补遗》二卷的基础上,又依靠宋代及明清的文献,辑得苏轼的佚诗一百二十余首,并对互见于苏轼与他人诗集中的九十首余诗歌作了考证,论证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苏轼的作品。《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盘中诗》的作者、产生年代、作者生活的朝代、《盘中诗》的文字出入及其复原图等问题进行了考证,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阿倍仲麻吕去世130年后,日本流传一首《明州望月》诗。仲麻吕随日本使臣回国,在明州海边望月思乡,吟诗作赋。这一名作留下诸多谜团,引来争议不断。文章对《明州望月》诗的诞生做出史学考证,指出历史真实与文本传承的相关性,诗歌创作地原本在苏州,文化的力量使之移至明州。  相似文献   

19.
乾嘉学者冯应榴撰有《苏文忠公诗合注》,该书汇集宋代王十朋的集百家分类注、施顾注、清代邵长蘅等补施注、查慎行注、翁方纲注等苏诗旧注,选用了较佳的版本,并对旧注的引文错误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冯应榴又受乾嘉时期重视考证的诗歌注释风气影响,将史实考证的方法融入到"以史证诗"的诗歌解释思路中,将"以史证诗"方法升华为"寓考证于注释"的释诗方法,对旧注的编年、人物、事件、地理、职官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精确的补正。冯应榴的合注,是苏诗注释史上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搞辑佚的首要难题是确定该作家作品的时代归属。《全唐诗》已收的作家中,有些与唐五代根本没有关系,如卷七三一收其诗十九首的胡宿(994—1067),仕宋仁宗、英宗朝;有些明显是宋以后的人伪撰,如卷八五六至卷八五九收诗四卷的吕岩(洞宾),因此《全唐诗》只能作基本参考,不能全信,需要重新考证。而考证中的最大麻烦是那些跨朝代的即由五代十国入宋的人及其作品,需要考知作品的写作时间,如李昉、范质、窦仪等人的诗;与李昉等由北方(五代)入宋者相比,南方由十国入宋者就更加难办:十国亡于宋的具体时间各各不同,而且有些人来往于十国之间、或隐居某处无官衔可资考证,如《全唐诗》已收入的廖融、王元、王正己、伍彬等人,笔者手头上就有好些廖融等人的诗为《全唐诗》所未收,但因颇有作于宋代之嫌,只好搁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