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得本是廉价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变得更有思想的深度,也更有艺术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文论像文学创作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争取独立自主的过程。但是20世纪政治的主体思想始终居于指导地位,加之其他形形色色的外来思潮的冲刷和融混,20世纪的中国文论经历了从异相到整合的过程。对文学进行“革命表达”,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的两大口号是人所共知的命题。然而,当时论者关注诗与小说,且倡言要对其革命,目的超乎异常的明确:就是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出于“新民”之需。这种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思考文化革命(文论革命也自然处于其中)的内在逻辑是;文艺革命促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在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考察当前文艺状况的过程中,愈来愈意识利尊重文艺规律,尤其是按照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繁荣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文艺规律?它有哪些基本规律?人们却往往见仁见智。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目的是想引起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理解,提高按照文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自觉性。一、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特性文艺规律(包括社会主义文艺规律)又称“艺术规律”或“艺术法则”,是文艺实践、演变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  相似文献   

4.
在后革命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史诗、反思、传奇、谍战等不同叙事类型,创作呈现出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注重展现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拓展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着某些缺憾:文体上多了影视剧的色彩,少了小说的意味;情节上关注通俗化的表达,少了经典化的叙述;整体上注重日常化的表述,缺少精神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重读“两论”的体会杨以谦《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毛泽东同志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成就的两篇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力作,无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还是...  相似文献   

6.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献中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入手,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按风格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7.
韩大强 《云梦学刊》2007,28(3):107-110
“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女战士,还是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原则都是:要想救出自己,只有从救出大家做起,献身于所谓社会的或集体的斗争。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其结果是“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被男性叙述主体的修辞塑造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一在最近的20年中,美国文坛上“写实小说”或“新写实小说”渐成风气。这标志着在西方文坛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业已走向衰败。众所周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现代主义”(Modernism)文艺观念逐渐形成,并迅猛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0多年中,更进了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文艺运动。这两个主义一脉相承,以其浩大之势,占据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地位。与两个主义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观念,对这…  相似文献   

9.
试论人口文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文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类型。人口文艺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乃至人类进步事业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那么,人口文艺的涵义、范围如何?它怎样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怎样才能提高人口文艺创作水平?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探讨。一 有人说:“人口文艺是以人口文化为题材的文学艺术活动。它通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电影、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广播剧、民间文艺等文艺形式,传播人口文化意识、发展人口文化事业,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①这种关…  相似文献   

10.
个体审美精神在80年代小说中有两种体现:体现为一种独立的个体意识,因而叙述者能够自立;还体现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因而叙述者能够自审。具有独立品格和自反意识的叙事者在小说中出现以后,小说是对“人”的深入追寻,也是对一种地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的探究——一种带有个体意味的审美挂靠在地域性的审美观照中,体现为具有集体意味的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重复”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个重要文本现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语词重复与段落重复。“重复”是“对位”的一种表现,它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集带有浓烈的“对话”意味。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小说内部意义的相互生发,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小说文本的一种结构性事实。  相似文献   

12.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和宋代的“说话”,以人物为核心来叙述历史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特色,“说话”中的“讲史”是历史纪录的民间形式,也是历史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以二月河历史小说改编的帝王系列历史剧以及以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历史剧继承了这个传统.从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看,说话之“讲史”直接导致了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而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就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艺术形式的生存意义上理解,是通俗艺术向主流意识形态文艺靠拢,传统礼乐文化发挥着推动作用.从艺术形式的表现上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结构章法、叙事视角、语言风格,都在这个传统的延续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集革命家和文艺家于一身,他把无产阶级革命家救国救民的热血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铸魂育人的豪情书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他系统翻译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积极领导“左联”和苏区的文艺工作,强调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及走文艺大众化的道路,提出无产阶级要掌握文化领导权并推行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思想。他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先河,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 《讲话》在这里为革命文艺规定的服务对象:为人民大众服务和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这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但是在过去贯彻执行中却长期地对立起来,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严重障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前两年,又一度被有些同志割裂开来,当做“框框”,试图加以“突破”,这多少也妨害了社会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16.
“四人帮”给革命文艺所设置的种种关卡中,有一种叫做“不能写英雄人物的牺牲”。江青公然胡说描写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悲剧的结局”。从这个荒谬的命题出发,他们给我国许多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扣上渲染战争恐怖、颂扬革命苦难等大帽子,并为“文艺黑线”制造了一个莫须有的根据。在“四人帮”主宰文坛期间,这个谬论被奉为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写英雄人物的牺牲,写他们的“悲剧结局”成了一大禁区。在这种谬论影响下,不少作品表面上轰轰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中介绍进来,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作为革命作家的思想武器,它一直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展开斗争,指导革命文艺运动的积极开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南,进而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广阔道路。十年动乱,林彪、“四人帮”疯狂篡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四害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而且在诗画中也有所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主要代表之一的文微明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程度不同的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作者的平民市民化,对“俗”认可的文艺观,以及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于革命文艺创作的题材问题,有一系列精湛的马克思主义论述。重温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入批判“四人帮”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澄清在题材问题上被他们搞乱了的理论是非。以便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义文主艺。 (一) 鲁迅在论述到文艺创作的题材时,总是根据革命文艺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广大革命人民的精神需要,提倡描写重大题材,希望革命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努力反映革命漩涡中的社会事件,描写“伟大的变动”,揭示社会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一位以小说创作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难能可贵的是,昆德拉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理论自觉性的当代小说家。他的“存在之思”和“非真实性”、“相对性”的小说观,以及对小说文本的极力探索,在小说发展史上,都显示出少有的革命意味。因而,对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