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四经》的出土,使我们对于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评估。可以说,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也使得我们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需要做一番重新的省察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1-25
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耿振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
论述了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慎到的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化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分析了慎到居齐的必然性;齐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善因思想不仅成为慎到学术的一部分,对慎到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慎到思想中的黄老意识、人性自为学说也丰富了齐文化,影响了齐国文化的发展;至稷下学宫晚期,由于齐国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慎到的学术理论无用武之地,再加之稷下学士的待遇日益恶劣,慎到离开了齐国。 相似文献
4.
刘玮玮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82-84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道家、道教强调“阴阳并重”,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道家、道教追求“阴阳和合”的境界,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6.
英汉谚语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46-47
谚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果实.谚语渗透了各民族的文化,表现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谚语的学习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习得. 相似文献
7.
高旭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6-34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焕梅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105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9.
张大可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9(1):1-9
马班异同的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异同是指《史》、《汉》两书的文字异同和体例异同;无形异同指马班二人的思想意趣和文章风格情采。唐以前的论者,主流是扬班抑马;宋明人评价马班抑扬相当,清人虽扬马抑班,但俱称《史》《汉》为良史;令人全面比较马班异同,总结二人史学的得失,比前人的论述更深刻,更具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程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5-17
老庄认为自然万物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而自然界的山水恰恰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这种自然意识造就了中国艺术家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在道学精神的启示下,人们一而认识自然之美;二而追寻自然之美;三而以诗画摹写自然之美。这是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审美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班一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4):133-134
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渐"趋同"的同时,文化意识上的"求异"则成为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求异",即是保持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音乐是一种文化,通过一种音乐可以感受一种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因而,保存并发展本土音乐是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在重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倡导"多元文化观",开阔学习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又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人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创造精神与技术创新精神——关于两种精神、两种素质异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德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3
技术创新要以科学创造为基础,但技术创新与科学创造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类活动.科学家与创新家在人格、素质等诸多方面不尽相同,科学创造精神与技术创新精神也有许多差异,推崇创新精神不能以科学创造精神的失落为代价.两种精神的失衡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3.
胡小坤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33-35
采用对比求证的方法 ,分析管理与领导的异同 ,发现两者的主体行为虽属于一种社会决策和控制的行为 ,但各自在行为主体、行为客体、目标态度及角色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认为 ,现代管理学与现代领导学不是从属关系 ,也不是同等关系 ,而是有着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范畴、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 相似文献
14.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5)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15.
张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64-69
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的惯常的活动、生活目标指向与生活、活动方式的统一。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有一对基本的相异之处、特质,即生命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与单元个体的思维定势。可以由上述的这对基本的特质中一一引出中西方精神文化上其它的相对次要的异质,并对为何会有这些众多的异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文化的趋同、同化、存异及异化等往往演化成一种经济、军事等实力的较量,一种文化的保持、维系、发展需要有钱袋和武装的支持、支撑。 相似文献
16.
王德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2):69-71
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是否是一码事,长期以来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忽视。作者认为有将二者严格地区分开来的必要,否则将有认知方面的误传、误导之嫌。文章较详尽地从中外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分类,歌唱艺术的概念及分类等角度分析,总结出声乐艺术不能等同于歌唱艺术、且歌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继训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31
经学除了系统的宇宙观、天道观之外,其独特的人性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有意思的是它们与玄学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与经学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孟庆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35-38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儒家的尚"中"思想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中和"观念与道家的崇"大"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大和"观念是构成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前者为"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秩序平衡与个体节中,后者则带来了本体追求与辩证观念.在《易传》与《中庸》中二者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书法艺术与太极拳术产生的文化源头及其学科体系结构、内容入手,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对书法与太极拳同源同构、相通相近、殊途同归、相得益彰的文化现象及其缘因进行研究;论述了书法与太极拳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中异曲同工的作用;提出了“书家练拳,拳家习书”的主张和创编“书法太极拳”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戴莉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
典故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种共同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两者既具有一些共性,同时,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渊源、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英汉典故又在来源、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