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只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层含义,君主侯王们“帅以正”的榜样行为,才是其深层意旨,也是老子的真正用意和苦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肯定了《老子》提倡的“无为”政治原则.在对《老子》中直言“无为”的十章作逐一分析,说明了“无为”本意的基础上,得出四个结论并分别予以阐述:“无为”原则是对事物发展普遍法则之近似正确或科学的反映;“无为”原则中内涵着客观法则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立统一的观点,没有消极保守的性质;“无为”原则中“愚民”的实质是“使民风淳朴,“无为”原则是一个廉政的原则;不能简单认定“无为”思想中有倒退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了"无为"的政治主张。"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深刻地理解"无为"思想的内涵,积极吸取其有益营养,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无为"、教师教育艺术的"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为"。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助社会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于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则是消极保守,不求进取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老子》把婴儿赤子作为人生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蒙昧主义,其修养方法是一种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老子“无为”原义是要求排除经世治国中的个人目的与私欲,而并非主张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说只是历代经学家们对“无为”范畴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 ,其中有六章谈到“美”。从字面上讲 ,它们都是完美无缺憾的意思 ;从本质上看 ,它们都是以信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思想为特征的。虽然老子的“美”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但在客观上它也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它不仅带有审美愉悦的色彩 ,对审美对象也有特别的规定 ,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可是有的论者认为老子“反对美的观念” ,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贯穿<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从<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命题来分析,无论从哲学上、政治上或是待人处世方面,"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无为"是现象,"有为"是本质.因而,老子的"无为"实质上是积极的"有为",只是不正面去进取,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其最终都是为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9.
通常解老都认为《老子》第二章是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并且认为辩证法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若我们跳开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路子,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圣人观等方面来仔细深入地剖析《老子》第二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联系《老子》全书整体的思想,也许会有新的获识。即《老子》第二章的核心主旨未必是辩证法,或许解读为"自然无为"更契合老子之原义。辩证法只是老子论证"自然无为"的核心主旨所运用的方法而已,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对老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它只是处于哲学的初级阶段。事实上,老子的哲学范畴“道”与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范畴“过各斯”互有同异.在辩证法方面,老予并不逊色于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林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老于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则是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黑格尔对老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老予哲学的不了解,甚至是曲解。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无为而治”是其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从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探讨了老子通过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来进行社会控制,从而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在学理上有三个层面的基本含义:“无”之“道”,“有”与“一”之“道”,“纪”之“道”。老子的“道”并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起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更主要的是预设了“自然规定性”的“法则”。关于宇宙世界本体的“自然”之“道”、关于宇宙世界存在的“自然”法则和“道”之彰显的自然之“德”的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此基础上的关于人类世界的顺从自然、效法自然和善待自然的伦理思想,构成了老子完整的自然伦理思想的逻辑体系。在“道”与“德”辩证理性的逻辑架构下,在从人类回溯到自然、从自然推演人事的双重方法论向度上,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充满了“文化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老子辩证法再认识与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了新的理解和发挥,认为老子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的思想,并且具有了“度”的思想,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最后对老子的“不争”、“无为”作了积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辨证法三大规律及辨证法一系列概念、命题都有所涉及。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最为当代学者所病诟.被认为是消极、因循、保守、颓废和无所作为的混世哲学.很少有人对他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从而造成了对他政治思想的不少误解。过去对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缺乏历史的观点,即对“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8.
老子“无为”精神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一般的解释倾向于消极的“不为”.认为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也有肯定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同观点,但未能进一步说明其精义。本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说出发,揭出其内蕴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五种精神,并认为这几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弘扬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