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初朝鲜因受传统“华夷大防”思想的影响对清韩宗藩关系持敌视态度,直到康熙初年朝鲜的这一心态仍未发生变化。而以三藩之乱为代表的汉人反清运动又进一步激发了朝鲜的“北伐”情绪,清韩宗藩关系面临崩溃危机。康熙为了巩固、稳定清韩宗藩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他一方面果断地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为改善清韩友好宗藩关系作出了多方努力。正是在康熙为首的清方努力下,朝鲜才放弃了对清国的敌视态度,清韩宗藩关系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下清韩特殊宗藩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大儒,孙奇逢的诗作不仅明确地体现出理学家之诗的鲜明特色,而且深刻地表现了鼎革之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心态变化.因此,其诗作对于研究理学家的诗歌和探讨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心态都极具认知价值.孙奇逢与清初中州诗坛渊源颇深,许多中州诗人在其门下执贽受业,他对中州诗人的理学教化,对清初中州诗歌趋向于雅正深醇实际上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发展经历许多波折的原因很多,但两国国民之间感情亲近感缺失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而中日国民之间亲近感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日双方的不了解和历史偏见.因此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和增进两国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 ,明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遭遇日本和清两方面的挑战。日本德川幕府以强势外交 ,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政治秩序 ;清最终以军事征服取代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但是它认可了既存的日本对朝鲜的强势外交地位。这种清、朝、日三国的关系直到近代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本文追溯这种国际关系形成的缘由及其潜在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人选清诗的风气在清初盛极一时,流传至今的清初清诗选本尚有百种之多.清初士人的好诗风气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诗求名的功利心态,是其得以流行的外在因素.而选本广流传、集精华、"传传者以传不传者"的传播功效,是其脱颖而出并成为最具优势的传播方式之一的内在原因.随着清初清诗选本的流行,选家通过批评不正之风、评选当代典型、梳理诗学源流和评点时人作品等方式介入诗坛,希望以此来达到转变诗风的目的.然而,选本在对清初诗坛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部分选家涉嫌射利、通声气之弊而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这些弊端不仅助长了诗坛的恶习,同时也削弱了部分选本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主党政权试图推行的"美亚并重"外交促使日美关系进入调整和磨合期,中日关系则大幅度改善与提升,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大为下降.民主党将在台湾问题上推行较自民党更为稳健的"维持现状"政策,即继续秉持<中日联合声明>"一个中国"政策的根本立场,将日台关系控制在非官方层次,以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然而,受党内派系分歧、国会亲台势力鼓动和台湾岛内政界人士游说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民主党仍然可能会继续有限度地推动日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清宁 《理论界》2006,(9):183-184
1972年至2000年的日台关系经历了蒋介石时代末期、蒋经国时代、李登辉时代。日本右翼势力在中日恢复邦交及之后的恶劣作用、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以及美日之间的复杂关系,都是影响日台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清初日益严酷的文禁对文化摧残严重,对杜诗学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学者人身迫害及其著作的禁毁,另一方面文化禁令使得清初形成的文人广泛交流的学术氛围得到压制,日渐残酷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文化品格,让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面前噤若寒蝉,对杜诗的阐释也随之由明末的自由活跃而一归于古板正统。  相似文献   

10.
刘丽 《北方论丛》2013,(3):62-65
明清鼎革之后,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所谓"贰臣"。这些贰臣无论位高权重,还是沉居下僚,都不同程度地对清廷怀有疏离的心态。造成清初贰臣这种心态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清初实行高压的民族政策;二是儒家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三是清初贰臣的政治际遇。清初贰臣的这种疏离心态以南方贰臣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迅速地自然演进的。它是由中央政权更替的历史局势决定的,也和满、蒙、藏文化的相似性、相融性是分不开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长期沿用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特殊对外政策。在促进古代中国与海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代立国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又有新的发展。作者从朝贡贸易的实行措施、鼎盛表现和历史意义等三个方面对明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傅辉 《中州学刊》2007,(2):156-159
尽管出现在姓氏演变过程中的异性同宗现象相当普遍,然而,明代华北地区移民后裔中众多的异姓同宗现象,却折射了移民地同宗情结与移民安置方案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实证分析表明,明初拟定的同姓同宗不得迁居一处的分派方案,是导致华北移民分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现象对区域宗族人口、土地开发过程及其社会史等相关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艺术品 ,则是西洋美术在中国内地更为普遍的传播方法。同时 ,在天主教美术作品广泛传播的同时 ,西洋美术理论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清前期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清前期官、民企业与市场联系史实的分析 ,说明市场是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 ,商人、牙行是其媒介 ,起着润滑剂作用 ;市场发育过程中 ,随着其功能作用日益明显 ,其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也随之发挥得淋漓尽至 ,极富戏剧性 ,从而呈现出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虽然提倡女性教育,但因受教育人数的精英化及内容上的畸形性,多数女性仍然没能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再加上家庭成员不良言行的影响及基本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些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因缺乏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容易走向性犯罪。她们没有谋生的本领,盲从、不辨是非,大肆地放纵自己的情欲及恶劣的言行,而对法律的无知亦增加其犯罪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清初《左传》研究的复兴,是明亡清兴的重大社会变革和明末以来"通经复古"和经世致用等学术风气双重作用的结果。其复兴的主要表现是:官方对《左传》的关注及其影响下的《左传》研究蓬勃兴起;以考据方法研究《左传》成果丰硕;毛奇龄、万斯大、姚际恒等著名学者对《左传》的关注。上述研究不但为乾嘉时期《左传》研究的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万华 《学术探索》2014,(9):109-114
清代是中国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论争,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作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宋荦不仅诗歌创作颇丰,诗学思想亦颇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对诗歌发生论、诗学宗法论及诗歌发展观等诗学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现出清初作为清代诗学复兴过渡期的时代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一批中国留日学生热心于学习西方音乐知识、研究并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他们通过创办音乐刊物、研究音乐理论、创办音乐社团、组织社会活动、开展音乐教育、编撰音乐教材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社会对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了解,推动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他们的音乐传习活动,不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契合当时国民的心理,而且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