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信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信任的主客观要求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而信任又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与网络、规范一起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要内涵。社会资本多层次与多构面的特点为两者关系的讨论增加了复杂程度。采用两分法的方式对社会资本的层次与构面进行剖析,从个体层次一结构维度、个体层次一关系维度、群体层次一结构维度、群体层次一关系维度重新对信任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阐释,探讨信任与社会资本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访谈中的情绪情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身心体验,也是进入社会历史的重要线索,反映了个人主体与大历史的遭逢。在访谈关系中,访谈者与亲历者之间除了意识层面的互动以外,还发生着无意识的互动过程,而这一过程以"移情—反移情"的现象反映出来,其中情绪便是一个重要指标。透过口述史访谈中的情绪情感,我们可以分析个人无意识、社会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过程,如此,可以揭示历史的无意识过程和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透过身心—社会—历史的视角和路径理解口述史访谈中的情感,可以进一步理解集体记忆的复杂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使得近代史的面貌被表述为一系列民族国家的不同形成过程。在此期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被视为“冲击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被看作因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被迫现代化的“反应者”。  相似文献   

5.
“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料)”,厘清“将口述史作为方法”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后者关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并实现代际间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自然历史过程”与主体性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是“自然历史过程”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严格地规定着主体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作用的范围和方式。这一理论在很长时期内被人们误读,或者将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曲解为绝对的决定论,或者完全忽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而主张唯意志论。因此,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过程”理论及其对主体性界限的规定,对今日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技术发展视为单一因素线性作用的结果 ,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就会导致简单决定论。常见的两种观点是技术发展的内在的技术决定论和外在的社会需求决定论。简单决定论尽管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但不符合技术发展的实际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前,英语Social Science被日本人误译为“社会科学”以后传入中国,导致中国学界至今对什么是科学未达成共识。英语Science是一个多词义,第一个词义是科学、自然科学,第二个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学问”或“学科”。学术界一直将意义为社会研究的Social Science误译成“社会科学”。所谓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不是科学,应是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将一种不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戴上科学的帽子,给学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早年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性"这一概念。他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个体生命在社会整体中自我实现的能动过程,个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自由,任何确定的历史认识只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理解。这一"历史性"概念不仅批判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坚持的经济决定论,而且弥合了海德格尔思想中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马尔库塞先后对"自我意识"和"本能"的历史性进行了研究,其"历史性"概念凸显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但却无法克服在"发达工业社会"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唯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社会历史和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个体自由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不断被探讨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人与人的依赖关系逐渐被剥离,个体呈现出了“原子化”的特征,也因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加剧。针对这一问题,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位结合者,基于他对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多重分析,从人道化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而其思想路径也彰显了探索人与社会关系动态平衡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1.
在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基于实践的思维方式,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试从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出发,在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社会环境决定论进行批判与考察的基础上,来认识马克思是如何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环境关系问题的批判。进而,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的实践”对人与环境关系论述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克服了以往人们从经验常识的层面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理解的缺陷,从而揭示了马克思所实现的从“革命的实践”出发,进行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真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2.
历史决定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即主张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比如人的个体发育一样,具有自然进化的且不可逾越其中任何自然阶段的性质。导致波普反对历史决定论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历史决定论做了机械论的理解;把违背历史决定论的暂时的、虚假的社会现象当作真实的既定的历史前提;把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确成分和错误成分混为一体,不加甄别。由此,导致了对历史决定论的错误批评。  相似文献   

13.
《柏青哥》以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为起点,讲述了日本殖民者在朝鲜贵族无能、统治者腐败的前提下,普通人如何生存与反抗的故事。小说中共涉及到四代人长达百年的移民生活,展现了日本吞并朝鲜后,被迫流亡到日本的朝鲜人,与出生成长在日本的朝鲜人,对抗或是顺从社会的内心斗争。从社会决定论视角下解读该小说,研究大时代和移民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移民者如何接受自己,并被社会接受的心理活动,以及一系列与人性、名利、社会现实相关的矛盾,阐释了在民族精神与自我认同不可兼容的条件下,受社会支配的个体应当反抗还是顺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但其发展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价尺度;社会发展是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辩证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现实路径;社会发展是社会各要素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是通过“两次提升”达到“两个和解”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原则;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目标;等等。这些发展思想是理解和完善我们当前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5.
论个体代价     
任何发展都是在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条件下实现的。思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理应关注人的代价问题。个体既是一切人的代价和社会代价的最终承担者 ,也是人的代价的最主要形式。研究个体代价 ,既要研究产生个体代价的社会条件和根源 ,也应将个体代价与社会发展纳入辩证理解之中。历史活动中的个体代价具有普遍性特征 ,因此 ,我们应关注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体代价问题。同时 ,关注个体代价 ,正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代价。  相似文献   

16.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贺亮 《天府新论》2015,(6):114-119
“无主体熟人社会”为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和“熟人社会特征的周期性呈现”四个特征是其所呈现的异于“熟人社会”的质变图景,可从主体缺失、关系脱嵌和结构失衡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无主体”揭示了空心村的典型特征,然而主体即青壮年的缺失并不能解释非空心村运作逻辑的变化。个体与村庄的关系不仅包括空间意义上的活动区域是否脱离村庄场域,还包括与村庄心理联系的强弱,可将个体与村庄的关系按照“身体依附程度”和“人心归属程度”进行交叉分类,借此分类体系可加深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再论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外哲学史上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可概括为四种不同观点。列宁和毛泽东都十分强调内因的作用 ,因此常被视为“内因决定论”者。“内因决定论”对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并不是最完善准确的概括和表述。“内外因力量对比论”才更完善和准确。其内容有七个要点 ,与“内因决定论”的根本不同在于 :内因和外因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其作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力量大的一方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法治社会与民众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揭示了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法律的三种模式。有的人将法律视为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领域,而将自己视为法律面前的求助者;有的人将法律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游戏,而将自己视为法律游戏的参与者;还有的人将法律视为不平等力量的产物,而将自己视为面对法律困境的反抗者。这三种模式几乎可以同时在每一个被访者的讲述中找到。这表明美国人对法律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正是由于这种多样的矛盾性才使法律能够持久而强大。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被广泛用于解释社会群体在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社会资本也被视为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机制,由此引发了大量有关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健康不平等现象的社会成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干预计划和公共健康政策,进而促进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