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步入新时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规模有所放缓。西安市人口落户新政的出台,既是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环节,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关注流动人口落入城市的最核心需求,从收入支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与社会融合五个方面构建人口落户新政背景下流动人口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为衡量和评价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人口的构成出现了新的情况,从而给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骤增,给基层政权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广大农村目前有7000万人离土离乡,加入了流动打工行列,涌向大中城市。仅上海市现在就有流动人口360余万。目前,上海的每个街道、乡镇平均有外来流动人口11400人,每个居(村)委会平均608人。从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看,街道多于乡镇,居委会多于村委会,城乡结合部多于市中心闹市区。人口的地域转移和流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变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理念从拒绝管理,经有限管理和管理服务,已经发展到服务管理阶段。由于目前在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流动人口浅层城市化的问题和城市对流动人口逆向淘汰的问题,因此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管理应当树立“实有人口”理念,不断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各项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小小寰球]未来,你住哪儿?文/沈洪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未来住居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前不久,在法国召开的城市座谈会上,许多未来学家认为,将来世界人口有90%以上居住在城市里,并且他们还描述了10种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一、群体城市。有部分城市因地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吸纳了来自全国的大量流动人口,其中由农村流入的农村女性人口出现相对增长的态势。她们进城打工经商,成为推动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她们自身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女性流入人口自己素质的制约,她们在生存发展中也遭受了无法改变农业人口身份、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困境。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人口现象。城市外来人口主要是指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具体讲就是指那些现居住在城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仍在外地的人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亿,约占当年总人口的16.5%。据预测,2050年流动人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出现了自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产生了全世界都极其罕见的,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并且人口的流动形式从单一的劳动力转移类型向举家迁移而转变。而其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被社会普遍关注。虽然近年来相关的法规、政策不断出台,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权仍然是一直处于被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之下。因此,我们必须对于现有的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9.
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中心城市,自建省以来即一直承受着众多流动人口的压力和冲击。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海口市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良好状况,也不失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然而人口急剧膨胀趋势的加强又给海口市的交通运输、物资供应、社会治安、划计生育、劳动力管理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若不及时和妥善地加以解决,势必成为制约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扭转海口市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混乱的局面,文章又从制度、机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发布了《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报告中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2069.3万人,远远超出了北京市提出的1800万人口"红线"。专家称,流动人口膨胀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因。2000年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加速膨胀,2012年增长到773.8万,12年间增加了517.7万。按照最新数据统计,北京市每3个人中就有1人来自外省市。数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不仅在京城的各个角落聚居,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城市都出现了流动人口聚  相似文献   

11.
天津城市地下空间立体综合开发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佳 《城市》2007,(2):62-6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交通需求急剧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态环境下降和城市历史文脉被破坏等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实质是城市空间问题,即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脉延续等复杂交错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近年来 ,中国的人口流动浪潮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表现。从 1 983年开始 ,以循环流动为主要方式的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根据 1 997年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结果 ,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中大约各有 30 0万暂住人口 ,① 其中大多数为农民工 ;调查还表明 ,两市各有大约 50万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已居住 3年以上。现阶段中国人口的流动主要是以两种方式实现的 :即通过正式的户口变更而实现的迁移和并不具备户籍从原籍到流入地的官方变更的临时性流动 (这部分人口称为“流动人口”) ,其中后者为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大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八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情况作了综合考察和分析,指出大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文中还指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情况下,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激增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缓解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2012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发展引发了城市建设的热潮。市政道路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通行,市政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承载体。  相似文献   

15.
人口与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由于各自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五普"和"六普"的数据为主,运用人口经济学知识,说明贵阳市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和流动人口情况,并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地方政府为解决城市拥挤的现象,提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城市范围,对城郊结合部土地进行征转。但是在土地未征转之前,拟征转土地范围的土地违法行为却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一个城市在将来能否持续发展、文化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经济能否良性的发展等基本问题。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特大城市,它的发展与该市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该市流动人口既对该市有利,也对该市有弊。由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运用相关的专业方法,对南充市流动人口利与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现状与发展前景是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是流动儿童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适应与社会融入,影响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全体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经典城乡"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市之间的"推—拉"模型,对中国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拉力和推力之间的"推拉差",只要特大城市"推拉差"值为正,人口向特大城市流动的现象仍旧会持续,在特大城市人口容纳量有限的前提下,政府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人口调控政策制定时应该注重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从人口流动的根源入手,在调控时一方面应该利用产业转移等措施来降低特大城市拉力,而非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提高推力;另一方面应该提高特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拉力,以实现分流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