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衡 《社会科学》2001,(2):11-14
本文对转型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传统范式作历史评价和理论反思 ,分析传统政策的思维误区及政策运作机制的内在缺陷 ,并指出转型期中国尚不具备实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度基础和结构条件 ,因而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无法有效适用 ;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走出凯恩斯主义“扩张—紧缩”型的反周期总量调节的传统政策范式和思维误区 ,把短期内总量调节的需求管理政策和长期内结构调整的供给管理政策有效结合起来 ,在优化和调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总量调节。一、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范式与取向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
基于Markov模型的居民消费周期波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Markov模型模拟了我国1980—2010年期间居民消费的周期性波动,其结果表明:在最近30年期间我国居民消费经历了6个周期,当前正处于消费的扩张期,而这次扩张期已经持续了约7.3年之久,属于消费扩张的末期阶段。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应当重点从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公共投入、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展消费信贷市场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延长扩张期的时限,避免过早地进入下一轮消费紧缩周期。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而不是内外均衡同时实现。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没有给予外部失衡足够的权重,导致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持续攀升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次贷危机之前,美元汇率的贬值并不能达到调整外部失衡的效果,因为缺乏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重新走向扩张,刚刚有好转迹象的美国经常账户可能再度恶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管制手段不是非经济调节手段,而是指除财政调节手段和金融调节手段之外的由国家直接操纵的经济调节手段。主要包括经营性调节手段和所有权约束性调节手段。经营性调节手段所谓经营性调节手段,就是指国家直接经营一定数量的服从于调节目标的非盈利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并且开展一定限度的国家订货活动,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流量,从而影响和调整宏观经济变量,使它们按照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发生变动,对市场机制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经营性  相似文献   

5.
追求经济增长、实现物价稳定是各国政府普遍的政策目标,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这个政策目标的难度加大。文章集中考察了国际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波动、人民币升值波动、货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力度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包括工业增长波动、通胀波动。结论表明,外部冲击(国际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有影响,但是效果很小;人民币升值波动在短期大大加剧我国工业增长的波动水平;货币财政当局的相机决策力度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用很大,作用情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稳健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考察了我国近几年从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财政收支调整或财政稳固方式,进而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利用增长核算法探讨了我国应采取何种方式的稳健财政政策以确保其具有可持续性。分析表明,由于我国财政收入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因此现阶段实施的以增收为主要方式的稳健财政政策没有对宏观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政策成功转型以及稳健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财政稳固方式,即应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且尽量保持财政收支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面对累积性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的宏观经济状况,党中央作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对宏观经济进行主要调控的中央银行则相应地实行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时至今日,紧缩的效应如伺,甚至对是否应该紧缩等等,经济界同志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本文试图从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背景及原因,并对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作出客观评价,继而就当前实施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构建包含就业性别差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女性就业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影响。参数贝叶斯估计的结果显示,女性劳动力就业弹性、名义工资刚性以及女性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均显著大于男性劳动力。这些差异意味着在外生冲击影响宏观经济时,女性劳动力更容易选择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进而导致女性就业与男性就业对劳动力市场乃至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女性劳动力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劳动力供给冲击。女性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在引起产出增加的同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紧缩”效应。女性就业相关因素是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是稳定宏观经济考量,稳定女性就业均是相对较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实际经济波动对金融波动的影响和传导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波动是实际经济波动的延伸 ,是经济波动在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经济和投资活动的失误和缺陷、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结构变动直接导致金融波动 ,越来越深刻影响金融波动形成的金融投资过程也受实际经济和投资活动制约。实际经济波动向金融波动的传导渠道可以概括为 :生产投资波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金融波动 ;经济波动———信贷膨胀或萎缩———通胀或通缩 ;经济过热———泡沫经济盛行———经济转冷———泡沫破裂———金融困境或危机 ;财政赤字———货币供给过度———通货膨胀 ;进出口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大幅贬值———金融波动 ;一国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波动或紧缩信贷或资本流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他国金融波动  相似文献   

10.
<正>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目标而选择确定的财政行为的基本准则。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干预、调节职能,不仅直接影响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也有着同样直接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确定适宜的财政目标,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构建金融稳定指数和宏观经济因子的基础上,利用DY动态溢出指数研究了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我国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动态溢出效应具有时变性,且居于主导地位.而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溢出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一步地,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通胀水平的条件下,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时变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周期只有在特定时期是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因此,稳金融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当局应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条件,确保宏观经济稳增长与金融系统防风险之间形成良好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货币调控措施大都侧重于刺激经济增长.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稳定宏观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各种财政、货币调控措施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在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的比较发现,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处置金融风险方面都具有相应的手段和重要的作用.由于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调节方式、调节领域、作用机制、传导渠道等方面都各有所长,因此在宏观调控中,两大部门应当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审慎地交替使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对经济周期进行补偿和调节,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闫伟 《理论界》2001,(3):32-34
从1998年下半年起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 .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所谓积极财政政策 ,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 ,更直接、更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作用条件和国际经验是 :(一 )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 ,主要根源于财政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以及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政策支柱的财政…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控制,尤其是从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控制为主的三大手段。社会主义的财政分配、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都是很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运用它们调控宏观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对它们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本文拟从奖金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讨论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由经济繁荣和过热向经济衰退的转变,而在此前后,我国分别采取了调整力度比较大的紧缩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对于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具有非对称性效应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机会.因此,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货币政策截然不同的相向选择,实证考察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非时称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即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平抑经济的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衰退期宽松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效应,即存在所谓的"刹车容易启动难"效应.  相似文献   

16.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我国四十一年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客观经济规律的正确体现。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家必须拥有一些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以便在出现与上述方针相背离的倾向时,能立即采取调控措施加以扭转。因此。加强对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仅就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几个调节手段在实施中的作用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的大波动大致可分为7种类型,即战略失衡型、通货膨胀型、外部冲击型、政治危机型、资产泡沫型、结构陷阱型(结构危机型)和不当应对型。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经济大波动或危机类型通常与发展阶段、体制等有关,二是经济大波动很少是某种类型波动或危机的单一体现,相反,多数经济大波动表现出复合型特点。中国经济大波动则存在一种30年长期周期现象,每10年一次的中期波动表现出"3上8下"的规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可能呈现以下特征:1.受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2013年前后我国经济可能出现较大的向下波动风险。2."十二五"时期最大的风险是经济失速后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3."十二五"时期可能出现三种波动风险类型的叠加效应。要避免多种类型风险叠加,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最根本的选择是改变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8.
吕莉 《理论界》2005,(5):230-230
当前地方财政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后果已引起理论界有识之士的关注。这种非理性行为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不能反映地方公共需求结构偏好,即公共产品自身结构不合理;二是政府支出规模数量过分膨胀,超过地方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界限,由此形成的公共产品在公共部门与私人产品结构比例的不合理。一、地方支出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1.从较长时期来看,地区性的经济不能平衡、持续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即使是在实施地方过渡扩张支出时期,从表面上看,当地的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虽然在软预算约束经济中,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要高效一些,但是与硬预算约束经济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降低了。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以及信贷控制、土地审批这样的控制数量变量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加之特殊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经济的调整缺少弹性,导致经济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因,更有特殊的体制性原因。解决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办法不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和调节,而是必须通过改革来有效加以解决。在"产能过剩"、"消费压抑",同时国外需求由超常增长向常规增长回归的情况下,过度的财政扩张可能使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的境地,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过度扩张则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之中。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56-62
面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府通常会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调控。但现有的调控手段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甚至带来矫枉过正的负效应。为了克服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我们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调控工具"公民消费债券"(简称民债)。与现有工具相比,新工具具有跨周期双向调节、实现"削波峰以补波谷",即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跨周期相互抵消的全新功能,理论上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始终处于平稳发展的健康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