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何时提出的?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即“一·二六”指示信中提出来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日俄(苏)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争夺王春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日俄(1917年以后为苏联)激烈争夺我国东北地区(“满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80年代以前,我国史学界对日俄、特别是日苏争夺中国东北地区,论著甚少,对苏联侵害中国之史实,有些著作...  相似文献   

3.
冯仲云同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历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政治委员、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水力电力部副部长等职,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代东北边疆地区曾有赫哲、库雅喇、恰喀拉、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在入关前后,清政府陆续将这些部族大规模内迁,作为"新满洲"编入八旗。"新满洲"八旗官兵编旗后通过南迁入旗,迁移驻防;一体看待,妥善安置;以老带新,教以礼法;满化教育,骑射教养等途径,逐渐融入到"满洲共同体"中,有力地促进了"满洲共同体"的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党历史上,自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始,至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止,七年多时间里,先后发生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三次“左”倾错误对满洲省委和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第三次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喇嘛庙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态[日]长尾雅人日本学者长尾雅人著《蒙古学问寺》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著作,出版于1947年。由于受到当时历史背景影响,书中有一些提法是有问题的,如:把我国内蒙古、东北地区分别称作“蒙疆”、“满洲”;认为“汉化”导致了部分蒙古...  相似文献   

7.
[提要]东北边疆诸部族多精于骑射、崇尚武功,为保持满洲“尚武”习俗、提高军队战斗力,清政府对“新满洲”八旗进行以“国语骑射”为主的兵丁教育;为了培训和教育大批满洲八旗的军事预备役及后备力量,又在东北各地筑城及设置八旗驻防的同时,陆续设立八旗官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对“新满洲”八旗官兵子嗣进行系统的旗学教育培训。另外,发遣东北的汉族流人以私塾和教书授徒方式开展的私家教育,也成为“新满洲”八旗子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日本研究蒙古、中亚简史[日]山田信夫(续一)二、中亚研究的第一时期日本的中亚研究与其蒙古研究相比要落后得多。明治初年以来,虽然日本人对中亚也发生了和对蒙古一样的兴趣.然而随着日本的进入满洲(指侵入我国东北地区-译者),蒙古成为现实的政治、军事问题。因...  相似文献   

9.
阿尔弗雷德·黑多克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着对俄罗斯命运的担忧、对俄罗斯侨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百姓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并且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的谙熟与钟爱。作家通过作品感人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来自中俄两个不同民族人们的共同处境,以特有的文笔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世界的活动。小说《满洲公主》是黑多克的代表作.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索伦、锡伯及绿营官兵驻防新疆。清廷尤以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为主导,从而形成了满洲八旗在新疆的驻防体系。此驻防体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建省前。以军府制下的满洲八旗、绿营驻防为主,到建省后,军制改革,以勇营制为主体,满洲八旗体系缩减,再到辛亥革命时,满洲八旗衰落,化兵为民。新疆满洲八旗驻防体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疆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满汉矛盾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满汉矛盾的存在使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缺乏一种鲜明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此点与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进行战争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世纪末期的世界已基本上联为一体,中国也早已融入国际大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应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恰恰在此方面有严重的欠缺,并成为导致中国惨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黄帝子孙"称谓的歧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历史实际 ,但革命派倡导的反清革命却比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更顺应时代需要 ,故而革命派在歧争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歧争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 ,同时也使“黄帝子孙”称谓发生短暂错位。辛亥革命后 ,革命派放弃了对“黄帝子孙”称谓的错误认识 ,使其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由于河湟地区回汉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杂居特点,因而使回汉两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回汉民族不仅在思想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亲密的主流关系。回汉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族际关系。探讨这一关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而且对各民族共同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打搅儿”是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汉族、回族、撒拉族等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曲艺曲种之一。它作为在贤孝、平弦、越弦以及宴席曲演唱前后或中间的一种临时穿插,起着调节气氛的作用。其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元代东迁西域诸族及其后裔,因久居华夏,乃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们"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深受中国传统礼俗的感染,遂取表字、采汉姓,冠居名、堂号,并遵丁忧、汉丧之制及行节义之礼,可见东迁西域人在元时礼俗已多汉化.  相似文献   

17.
西北汉族兰州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是古戍重镇 ,屏障中原 ,控扼河西 ,深得历代王朝的苦心经营。其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点 ,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百代争战的要冲之区。汉民族兰州支系生发于秦汉 ,成熟于晚清 ,二千多年来培育出有别于西北地域其他支系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魏时期国家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但这些人口在身份地位上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呈现出一种分化趋势 ,其中以汉化程度较深的杂户、乐户、伎作户等技术性贱民的地位不断上升 ,而以胡族或胡化人口为主的军户、镇户、牧户的地位则不断下降。这种分化一方面是他们服役方式的差别使然 ,另一方面则是北魏统治者调整政治经济政策的结果。而这种现象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中原正统的仰慕和要求迅速汉化、封建化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9.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孟森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汉军旗人研究成果可观。此方面研究大体分为汉军个体与群体研究,后者比前者更体现汉军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汉军旗人组织、地位与历史作用、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总体来讲,近代以来的汉军旗人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还存在对群体阶层关注不够广泛、与其他群体关系混淆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台湾平埔族在与汉人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外观上逐渐与汉人别无二致,而且在族群意识上也倾向于认同汉人。平埔族的变迁是改变身份认同的“汉化”,而非单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涵化”。台湾部分学者所谓的平埔族是“涵化”而非“汉化”,仅仅是台独势力的一种政治诉求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