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学生道德认识的混乱和冲突、道德人格的分裂及其矛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道德困惑及产生困惑的原因很多,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观,优化大学生的道德环境,注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时期 ,重视和加强对当代青年的道德人格塑造 ,是青年能否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 ,是德育工作者的永恒主题。在对青年进行道德人格塑造时必须处理好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人格塑造以及道德人格遗产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塑造当代青年的道德人格 ,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长期的任务 ,必须从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两方面进行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格理论与当代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人格"是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当代青年健康人格培养却处于滞后状态,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人格适应质量亟待全面提高。如何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当代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与现实人格教育相统一,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掘适合当代青年健康人格发展的合理内核,要结合时代特点与身心发展来建构当代青年健康人格培育体系。要充分认识人格结构对当代青年不健康人格矫治的意义,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在当代青年健康人格培育体系中的作用。健康人格培养要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向度。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方式、方法,使当代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时俱进,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然而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并未验证这一理论.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要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重新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道德不仅反映经济生活,而且对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应从道德人格建设、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和改进道德的示范功能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正向主体化道德人格发展,但仍带有依附性道德人格的影响.道德人格是在道德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形成的,道德需要分工具性道德需要和内在性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人格易于在工具性道德需要的层面上得到实现主体化,因此要保护、尊重和激发这种道德需要,但它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道德人格主体化,要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主体化的境界,必须积极培植他们的内在性道德需要,而其起点就是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无疑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在市场体系、社会分配、农民负担和权益等方面存在一连串的问题,使农民进入市场依然心中无底,举棋不定,感到极端困惑与彷徨。困惑之一;农民到底种什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可以按市场需求自主发展生产,然而,更多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惑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社会文化转型期,高校德育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心深处的理念冲突和现实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困惑.高校德育主体需要做好心灵的准备,既要正视自身的矛盾困惑,又要自觉地研究自身的矛盾困惑,以实现对自我矛盾困惑的超越,以此提升自我的人性,促使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推动高校德育主客体的融合,增强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就其内容来看,既应当是多层次的,又应当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道德教育,除了要求针对现实的道德状况来安排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之外,还要求根据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划分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多维度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要着重抓好道德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学习、道德人格模塑和道德能力培养等四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经济人格的概念,认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则在经济主体的道德心灵境界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市场经济内在秩序的确立,而这种秩序本身的确立又依赖于外在的市场规则和内在的经济人格的双重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格主要是要求经济人的行为合乎社会主义的伦理规范、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和社会主义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西方近代人道主义人格价值观传入中国,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道德人格价值现发生冲突.康有为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开风气之先宣传人道主义思想,从唯物本体论、自然人性论诸方面论证了肯定人自身价值的人道主义人格价值现,批判了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人格价值既.但康有为不同意否定中国儒学传统,认为儒学是中国重要的思想资源,他把人道主义的“博爱之德”作为新的儒家道德核心内容,并系统地从本体论、道德人性论诸方面论证“以仁为本”,仁义道德至高无上,试图重构新的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康有为思想中这种人格价值观的二重性,标志着儒学在近代的蜕变、转化,同时反映了中国近代启蒙中两种人格价值现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危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研究、原因分析研究以及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方面的研究作了叙述和评价.道德人格是心理问题,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要解决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的危机,就要认真反思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应调整学校道德教育方向,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中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将影响其道德判断和人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文章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培养途径,有助于为社会造就更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虽然存在差异和矛盾,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二者是可以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能够化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市场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危机,对青年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人格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情绪控制、情感体验、意志力、个人言行约束等方面.我们要采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建立多级网络人格危机防控体系,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利用绿色网络文化培养和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等措施,帮助青年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向着"市场社会"的转型同时也是向着"市场经济"的过渡.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基础和与这个道德基础相一致的政治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社会内含着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相配套的现代机制,是市民社会的高度发展,它能够提供一个"公共领域",足以抵抗权力意志从各个方面对民间权利的侵犯.这种新兴的市场社会理念表现在政治观念上就是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18.
试论道德人格及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商品价值规律进入广泛的社会领域,这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和活力、它使人们改变了不计劳动、资金以及自然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果之间关系的纯朴习惯,而变得精于计较利益和比较得失.人们以交换价值为载体以高于过去千百倍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各种经济活动,并体现自己的主体价值.这当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又具有片面性,因为这种进步仅仅是人的基于物质利益并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进步,它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方向和道德生活方向,最终将由于人的片面化而成为“单面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全面发展的道德人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人格”这一主观精神现象,某些心理学流派如弗洛伊德、马斯洛和某些宗教哲学如人格主义都曾加以讨论,但伦理学对“人格”问题却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就道德人格的概念、它的构成要素和结构、道德人格的分类以及道德人格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中国目前正处于道德危机的困挠之中。道德危机是个人道德堕落的表征,归根到底是我国国民人格素质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消除中国道德危机的根本对策是加强全民的人格建设,提高全民的人格素质。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民的心理空间,农民由自给自足型农民转向市场型农民,标志着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三是道德上的困惑与迷惘.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道德观念的进步,但人们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惘道德转型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恶抗恶"者的道德自省与困惑;欲望的泛滥与道德的乏力.而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