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4月25日一27日,省侨办率领由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组建的"2017智能工业江苏考察团"一行赴江苏南京、宿迁两地考察。4月25日下午,考察团一行9人走进位于麒麟科创园的江苏南京"侨梦苑"参加"‘海创中国梦·汇聚新力量'——2017留交会园区专场暨海外归国人才麒麟行"活动。此次活动由麒麟科创园主办,省侨办、省科技厅、南京侨办、江宁区政府、麒麟科创园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等相关人员共170人齐聚一堂,为"双创"大局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伪政权为培养奴化人才,积极推行留日教育,留日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留学前的学历背景来看,普通留学生应具备高级中学毕业或同等及以上学历;就留学地区而言,真正出国留学的基本都是到日本;在留日人数方面,抗战时期留日学生总数在一万人左右;从留学科目来看,学习医、工、理、商和师范科的人数相对较多;就留日学校而言,大多数留学生都能进入日本专科以上学校就读;在留学经费方面,虽然补助费名目繁多,但自费生仍占多数,公、自费生比例约为1∶2.5;从留学生性别来看,女性留学生相对较少,男女比例约为6.5∶1;就留学生籍贯而言,留日人数最多的是奉天省,其次是吉林省、关东州、滨江省和锦州省等日伪统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苏浙两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之处。浙江入境旅游客源人数增长速度快于江苏,但浙江客源市场更具季节波动性;苏浙两省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均有下降趋势;客源地域结构在呈多样化发展,韩、日、美、港、台仍是两省主要客源国(地区),菲、新、马市场份额在下降,同时美、英、德等欧美客源市场在江苏发展较快,港、澳、韩、日等来浙亚洲客源增长更为迅速。国际旅游者中男性、商贸人员以及年龄在25岁~44岁之间者所占比重较大;浙江以商贸为目的旅游者比重高于江苏,江苏参加文体、科技与会议交流的客源比重高于浙江;来浙江国际旅游者的购物消费不高,而来江苏国际旅游者的娱乐花费和通讯花费亦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9月20日至25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世界华文媒体负责人在重庆参加了第六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之后,到访江苏南京、常州、无锡等地,参加江苏省侨办、江苏省海协主办的海外华文媒体江苏行活动。这些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眼中的江苏是怎样的容颜呢?  相似文献   

6.
谘议局是清廷筹备立宪的重要一环。江苏谘议局的议政活动具备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其中留日或新式教育出身议员在议场占主导优势。他们能够通过合法渠道为民请命,尽其所能兴利除弊,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江苏谘议局的议政活动积极推进了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历史学会和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江苏地方史学术讨论会,于四月七日至十一日在扬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一百三十余人。会议收到论文六十六篇。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江苏地方史和中国史的关系,认识到研究江苏地方史的重要性。大家认为江苏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古代的吴越文化、六朝建都金陵以及近现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民党民国政府等历史事实中,可见江苏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先进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呼号奔走,留学救国思潮兴起.潮起潮落,巾帼不让须眉.其中留日知识女性更是创办报刊、组织女子社团、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宣扬女权.与此遥相呼应,国内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高潮,中国革命也因之有了新起色.清末留日女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正7月8日至11日,"第十一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江苏线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42个国家的84名海外华裔杰出青年走进江苏考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汇聚金陵领导亲切会见7月8日,海外华裔杰出青年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汇聚六朝古都金陵,参加由国务院侨办主办、江苏省侨办承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江苏线活动。江苏省政协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日。在清华百年校庆期间,来自海内外的5万余校友返校参加纪念活动。其中有60余位清华大学海外校友,登陆江苏,进行"清华大学海外校友江苏行"之旅。4月25日下午16:30,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五市侨办协办,由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特别支持的"海外校友江苏行"活  相似文献   

11.
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救亡图存,清末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学运动,国内相继出现了新式女子学校。为了解决新式女子教育的师资问题,清末逐渐掀起了女子留学日本的运动。清末女子的留日运动不仅大大促进了国内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国前期的出国留学生,其留学国别仍偏重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留学生派遣总数受到严重制约。从学科来看,虽然留学生选修科目比较广泛,但仍然体现出以理工科为主的不平衡性。由于时局混乱,官费留学一再消减,相比来说自费留学人数则较多,官费与自费的比例约是1:2。从性别来看,虽然男女留学比例差距仍很大,但与清末相比则有较大的进步。就留学质量而言,从留学人数与毕业人数对比来看,与清末相比也有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江苏大学2003级6135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UPI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中有19.96%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9.68%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主要以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强迫和神经衰弱等问题居多;男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高于女生;工学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于医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针对大学新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使其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成功度过大学新生适应期。  相似文献   

14.
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其中学生运动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运动主体为留日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他们通过讨论时事、参加和发展革命政治团体、鼓动群众和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等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了政治主张,提供了革命骨干力量,推动保路运动向着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方向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5.
豫籍留日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河南境内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阶层。清末民初时期,豫籍留日学生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河南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限制,留日学生主导的河南辛亥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但其付出与努力仍值得今人学习与肯定。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日本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以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开放自由的日本大正时期都市人文环境对他们社会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洪成 《南都学坛》2013,33(1):24-30
甲午海战以后,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近代中国翻译传播西学潮流发生变化,即由欧美转向日本。随着留日运动的高涨,在日留学生或组建译书汇编社、教科书译辑社、会文学社、国学社等翻译团体或以个人自主的方式,编译了大量日本近代学校教材。留日学生回国后,又参与官办或民营文化出版机构的教材编译工作,适应了清末"新教育"改革对课程教材的需求。留日学生的上述活动,改变了过去由编译英美书籍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转而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近代文化与科技知识,尤其是翻译日本的学校教材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学堂自编教材的不足,直接推动了学校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学校教材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爱国运动,学生是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但是传统观点往往把这个"学生"范畴定格为国内的进步学生,而大量史料表明,留日学生在此次运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留日归来的抑或是当时滞留日本的对运动的准备、组织、发动、领导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大约在70—100种之间,占当时所有出国留学生创办期刊的90%以上。从内容上来看,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涉及面很广,但涉及时事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性和革命性色彩,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地区性特征,注重宣传法治及立宪思想,女性意识也得到凸显。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众多期刊,在思想上唤起了国内人民的觉醒,对当时国内辛亥革命的爆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内的地方自治运动、立宪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