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世纪上半期,苏联曾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发展的基地和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同于史学理论;只是在5O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史学理论与方法论成为普遍的研究热点,人们才注意到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差异.在我国,自30年代始,受到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瑜 《学术研究》2004,18(4):12-15
发轫于 2 0世纪 6 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的文艺、哲学、美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股思潮。传入我国后 ,亦在诸多学科领域引起不小的反响 ,历史学当然也不例外。如何看待这一思潮及其对我国史学研究的影响 ,已经引起史学界的普遍关注。为此 ,本刊特邀请有关学者就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予以探讨。在本组文章中 ,赞成者、反对者、困惑者均有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我国史学界对后现代思潮的几种主要态度 ,希望本组文章的刊发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3.
<正> 河南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李振宏著),不仅较为系统地表述了作者多年来对该学科作深入思考后得出的诸多创见,也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国内学者在该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新水准. 综观全书,我们觉得本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第一次提出以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这三大范畴,建构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数字史学是指运用数字媒体和工具展开的历史学实践、演示、分析和研究.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反映了历史学不断开放、去中心化、并打破学科界限和话语垄断的趋势.数字史学扩展了传统历史资料的范畴,即史料的数字化与新数字史料的保存和应用在实践上,数字史学为推进公众史学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史学与史家︽史学新论︾之二田昌五一历史学是在历史学家的作坊里完成的,但历史学家的创作场景并不在历史学家的作坊里,而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包罗万象,就看历史学家如何取景进行创作了。历史学有不同的范型,不同范型的历史学首先是由历史学家如何取...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观念不尽合理,但观念总是在历史地发展。民国时期的唯物史观史学是不断发展的。既然有发展,就必然会存在很多缺陷。如在其发展初期就常会出现观念和公式的套用和强加,史料引用也不够严谨。到社会史论战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转换。以至于一些标榜唯物史观研究的史学作品,在传世性和严谨性上,反而不如那些仅仅视唯物史观为学术观点之一种的史学作品。这与作为唯物史观史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者矢志追求其作品的现实革命价值有关。一定时期内,史学研究者会面临学术价值追求或社会价值追求的两难选择。民国时代唯物史观史学研究者在其中选择了后者,挖掘了史学作品的社会动员意义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学术性的缺损。  相似文献   

7.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20世纪前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史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升温,研究队伍扩大,学术研讨会议增多,论文、专著不断涌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的史学无用论,进入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一是高校历史专业生源已经严重不足,二是史学工作者改行的越来越多,三是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四是史学著作的出版与发行困难重重。中国当代历史学已经从古代“史外无学”的显学位置上跌落下来,被沦落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地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亦让人忧心不已。在感慨与忧心之余,萌生了“历史学与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此文权做引子。反思之一:历史学到底有没有用历史学果真无用么?回…  相似文献   

9.
《阎宗临史学论文集》序姚奠中我国古代最早谈及海外情况的,当推战国齐国的邹衍。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记邹衍的言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乃有太瀛海环其外。”这些话的根...  相似文献   

10.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传入使中国20世纪的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取得了丰硕成果,端赖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迈入21世纪,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挑战。史学工作者如何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并已引起史学界关注的问题,本刊刊出这期笔谈,意在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于平 《云梦学刊》2013,34(2):I0002-I0002
熊元义的文艺批评则有较强的理论感。对于一些文艺批评的分歧,熊元义不但在审美感悟中探究得失,而且在理论反思中辨别是非。因而,熊元义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是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3.
说到“学术传统”,一般人多易将其笼统理解为古代形成的文化统绪或学术规范。但实际上,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应当看到,“学术传统”本身并非凝固不变之物,而是一种处于不断积累和新陈代谢之中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它既汇聚了各时代文化的沉淀物,也在不断扬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步入困境,“史学危机”已成为历史学界许多人议论的话题。所谓“危机”,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是史学理论(也可以说是历史哲学)薄弱和僵化的问题。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将政治与学术混为一谈,“百家争鸣”的方针未能贯彻实行,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被视为禁区,因而史学理论也几成空白。“文革”之后,这种情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2,22(3):121-126
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密不可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的中心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次论战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高潮中形成的。活跃在这次高潮中的各派学者程度不同、先后不一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和影响,中国经济史学一开始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 ,随着学术文化的全面复苏 ,文学史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针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学术事业的荒芜与谬误 ,人们亟欲拨乱反正 ,重振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精神品格。但同时也毋庸讳言 ,由于外来思潮的大量涌入 ,促使研究者处于主体躁动的心理之中 ,造成其时文学史研究带有了较多的急功近利色彩 ,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人们在学术本体意义上对文学史问题进行冷静的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从最初的热潮中冷静下来以后 ,文学史研究就不仅在学术层次上得到不断的深入 ,而且逐渐确立了建立学术体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要想走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挑战的认识困境,就要把基本规律的认识同理论前提反思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以追求普遍性规律和理论前提反思有机结合的一种哲学认识模式。这种哲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保持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实践指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其前提即客体制约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也包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来开启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阈。唯物史观只有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功能定位,才能开启出生态视阈,从而继续保持自身的现实解释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滞后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论证在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蓬蓬勃勃地发展着,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可是,与这一实践相比,对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现的角度作出理论说明却是很不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困于对唯物史观的如下一个重要理论的理解造成的。这一理论在一些文章、专著以及有的哲学教科书中是按如下逻辑表述的,即五种社会形态是“依次演进”的。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是不合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是当代学术思潮中的一个巨大浪头。它对于曾经迷惘和徘徊于“史学危机”情绪中的中国史学,无疑会留下一阵阵巨浪拍岸的回响。通过二十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史学研究的概况、主流的阐述与分析,著名的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以他敏锐的历史哲学思想和博大恢宏的笔力,为中国历史学界展示了当代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趋势:历史学在走向世界。他指出,这一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的出现,不仅仅是当代世界历史一体化发展趋势在历史学方面的体现,而且也是本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本身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变化、演进的必然结果,并且它首先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