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权利视角下的社区自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城市社区自治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模式以政府主导型、合作型或混合型、自治型三种治理模式为主。社区自治建设是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变迁的过程,社区自治建设的突破口和核心任务是公民权利的恢复,在社区自治建设过程中将伴随着地方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区“硬件体系”的日臻完善,社区软件支持体系建设开始提上议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通过社区治理结构的改革,改善社区工作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相适应的新社区治理模式,逐步实现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相互联动的机制、使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功能互补、政府管理资源与社会协同动力良性互动的新社区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汪文新 《社区》2014,(12):13-13
“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是指在社区建设中,建立起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指导下,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改进了社区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达到政社合作、依法共治社区的目标,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区组织管理目前仍然是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社区居民与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的参与权。因此,我国社区组织管理应当向多元合作治理模式转化,成立有政府、公民与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的代表组成的社区自治组织模式。我们应当在相关理念的指引下,为建立城市社区多元自治管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产物。国家与社会领域合一单位社会形成,领域分离城市社区产生。当前社区治理自治性缺失,社区治理基本上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社区自治是我国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社区治理的最佳模式。构建社区自治体系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政府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权力边界,行政权力要逐步从"越位"领域退出来,释放社区自治权力空间。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理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社区两个治理主体之间的不同选择。我国的社区虽然是法定的群众基层自治组织,却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居民在治理中相对弱势。要想化解我国社区自治目标与行政倾向之间的冲突,可以从相关利益主体、公民参与行为、行政体制安排三口切入,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发展的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治理理论视角中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治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复杂、多元、动态化,社会治理结构从政府单极统治走向网状水平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单位不再只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公众和政府一起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旨在形成网状社区自治结构。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也在不断加强,政府权力重心下移的幅度远远超过其水平放权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理想型构:合作网络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治理体现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城市社区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政府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合作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运行机制.城市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民主政治建设、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更涉及到政府与社会二元结构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9.
社区自治是目前社区建设的热点话题,然而社区自治在我国当下究竟是否可行却值得深思,因此,我们应该从社区的性质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论证社区自治的缺陷,并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社区建设,从而探索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即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区治理是村民自治的新发展,是政府管理职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探索;是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工作重点是满足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需求;工作难点是各种主体间“权力”和“权利”的界定问题。无论如何,乡村社区治理没有统一模式,各地应当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11.
"依赖—庇护"、"委托—代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居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而以"合作—协商"为价值原则指导下的社区民主治理,可以有效促成居民理性有序的社区政治参与,提升公共政策质量。因此,通过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及其治理体系的认知、信任与认同,增强党和政府权威部门对政治参与的价值引导与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沟通、疏导、组织化作用等社区协商民主路径,促进居民对社区民主治理体系的认同与归属,加强社区民主参与的整合与引导,提高社区政治参与的组织化建设,从而最终提升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与农民的对接,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有社区接应的基础。共存于地方社会的社区治理和国家治理有各自的认同单位、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和治理任务,二者相互嵌入和改造生成了双结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的身份认同、公共品供给、社会生活保障等,同时具备了国家性和社区性。因此,双结构治理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在国家治理社区化的过程中实现社区治理的国家化,使得国家政权建设能够有效地进入宗族社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基于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二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内部控制失效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需求的不同,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环境下,需要从产权结构入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乏力和激励不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设想,以期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单位制和社区制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两大重要模式。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变迁,实质上是城市治理结构从全能空间向合作空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论社区参与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社区参与为研究视角,旨在从宏观角度考察社区发展过程中影响社区参与的制度安排。本文认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使得社区参与成为可能与必要;“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转轨扩大了社区参与的空间;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保障了居民的参与权;社区服务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  相似文献   

16.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要议题,反思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与社会治理中的理论基础、行动逻辑和经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灾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为背景,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进而构建了包括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路径和治理内容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分析框架,作为社会工作参与灾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视角;继而从介入前提、组织载体、参与主体、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五个方面呈现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经验实践.最后,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精神与和谐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经典文献中共同体及其精神辨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俗文化和绅士在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由此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较好的自治传统和共同体精神。由于社会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在当今社区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使命乃是培育出适应现代社区发展的共同体精神,如此才有可能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冷战思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流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社会治理模式不同,而经济管理手段是由社会治理模式来决定的。冷战思维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它继承着资本主义同盟的冷战任务、在全球扩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民主价值观、遏制和消灭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冷战思维在两个层次影响国际金融:第一,对异质发展模式的敌视,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运行的动荡;第二,对社会进行新自由主义的治理与经济管理,致使金融危机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在社区治理中却一直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甚至一度有被边缘化和能力弱化的倾向。借鉴社区网络化治理分析模型,我们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经历了三种模式。在赋权增能模式下,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网状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平台和中介,要“对上争取项目、对下发动、组织居民,左右链接资源”,扮演着“节拍器”、“赋权者”、“增能者”和“引导者”等积极行动的角色。赋权增能模式,改变了政府在行动、居民不行动的困境,悄然改变了“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民族互嵌社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空间场域延展的实践形态,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时代命题的现实阐释。现代城市社区功能的集聚和细化为民族互嵌的再造及重释提供了场域空间,由于民族互嵌社区具有公共性、聚合性和互动性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嵌套结构,催生出精准互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愿景”:理论层面,要深刻把握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目标向度、方法向度、内容向度;实践层面,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以智能技术描绘民族互嵌过程的“全景图”和“晴雨表”,通过社区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提升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