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成就和重大发现,曾引发了许多哲学问题。其中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幽禁”涉及到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这不仅是科学界而且是哲学界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有人提出“夸克幽禁”是对唯物主义物质无限可分观.最的挑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提出“夸克幽禁”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否定而是对其的丰富和发展。要说“挑战”则是对形而上学的单向线性思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上说明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客观本性时,沿用物理学上的时间概念,会陷于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应把哲学上的“过程”概念同物理学上的时间概念分开,并在研究物质运动持续性时使用“过程”概念。这对于保持哲学思想的逻辑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桂权教授的著作《玻姆自然哲学导论》不仅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玻姆的自然哲学 ,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之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哲学背景 ,对于了解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通常解释派、爱因斯坦的解释和玻姆的反主流解释三者之间在哲学观点上的分歧 ,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两千多年来的若干重大哲学问题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邦格的名著《物理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对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作了简要的评价,并思考了从《物理学哲学》中引发出来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位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粒子强相互作用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获得了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发现使物理学家更接近一个伟大梦想——为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一个适用于所有物质的理论,这也是爱因斯坦大师努力终生而未能实现的宏愿。自然微观世界中的夸克现象,似乎也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生命活动领域和宇宙演化过程之中。夸克世界中的这一灿烂发现,不仅使自然科学家眼前一亮,也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遐想满天。  相似文献   

6.
物质概念在20世纪经历了根本变革。现在电子理论要成功,电子概念就必须摆脱电子阻力和运动的古典概念。人们能说出一个古典粒子的状态,即其同时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理论中则不可能。量子理論是现在唯一能夠完整了解电子的理論;但量子理論排除了构成一个电子的粒子状态的协合概念的绝对可能性。我們或者精确地说出它的位置,或者精确地说出它的动量,但不能同时精确地说出位置和动量。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不仅是作为一个哲学上实在的概念,而且现在是作为一个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物质可以被分解到基本粒子的水平。然而在这一深度上分析方向变了,这就构成科学史中主要概念上的意外事件。牛顿用可以精确地测定的状态、点的形式、绝对固体性等,表示物质的性质,但現在电子并没有这些性质,因为在理论上电子不可能有这些性质。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不过现在比巴克莱更彻底。在18世纪,人们可以接受巴克莱的论证,即物质的第一性性质和第二性性质同样是根据不足的,但仍与物理学相一致。因为巴克莱的批評是抽象的哲学批評,所涉及的是关于物质的“实在”性质的认识,即与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对立的认识。它并不损害牛顿力学。而20世纪的物质的非物质化已经在概念上不可能接受牛顿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同时仍旧与物理学相一致了。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登     
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邬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二期撰文 ,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的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二十世纪的中美“专家政治”邓丽兰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正解>主要从哲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入手,并抓住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特性,对其进行"抽象",从而揭示了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负物质世界的存在.作者依据物质划分的宇宙观,将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释.该书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从哲学的范畴大胆提出了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架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内在联系的桥梁.(2)建立了一个广义的负物质概念,填补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学术空白.(3)大胆尝试采用物质划分宇宙观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巨著<道德经>,开启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其理性价值在于把神学的哲学成分从社会科学领域驱逐出去 ,但并不能作为研究纯客观世界的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因而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易学中包含着一种两系统结构的自然观。“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是对于客观世界静态性的解答 ,“阴变阳 ,阳变阴 ,其变无穷”是对客观世界动态性的解答。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 ,正可以讨论变与不变的问题 ,所以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极有可能成为物理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依此对物理学的理论和范畴进行新的整合 ,有可能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人們十分强調,量子力学中观察的主体(或测量工具)同被观察的或被測量的客体有不可分性,这已被用来支持认识的主体同它的世界某种神秘的结合。我认为这是严重错誤的。关于物质-意識問题的典型的哲学方面,則不論我們是遵循17世纪还是20世纪物理学路线来理解物质,我都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区别。我同样怀疑物质的量子理論解释及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非决定論的意义。自由意志对决定論这个哲学上争論着的問題,大部分是由概念混乱引起的。我并不相信,测不准观点和并协性观点有助于为真正的自由选择建立物理基础。我认为,适当修正了的和重新陈述了的关于第一性和第二性性质的区别,对于从认识論上澄清现代物理学概念,仍然是有意义和有用的。在实驗的宏观物理学和化学的水平上,物质显然具有古典性质,并且可以用客观的空间、时间、质量等概念和许多构成性质的术語来表述,而构成性质在量的方面则以各种物质常数或参数来表示。所有这些性质,虽然最终要靠观察才能认識,但实际上是不依賴任何观察行为的。只是在最近的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才发生了真正尖锐的革命并带来概念上的混乱。有人说:宏观物质是物质的,但物质的微观构成完全不是物质的。事实上这不可能。宏观客体的总质量是组成它的粒子的质量总和。质量确实是由较小的质量组成。这基本上是从古典原子论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1.
用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一维流体的集体效应和相变对末态粒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HIC-LHC能区有相变和无相变时的末态快度分布形状是很不相同的,预计快度分部的形状可作为夸克物质形成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信息改变哲学:从二维世界观到三维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主义二维视野把信息归结为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不均衡分布状况并不能充分说明生命与心灵的本质与生成。在新的世界观中,信息作为独立自由度,与独立变量物质、能量共同构成三维世界。信息在第三维上超越着物理学,物质维、能量维又承载着物理学,信息论和物理学在三维世界得到统一。三维世界观破解了宇宙进化和心灵、生命的奥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维解读,使得信息成为本体论、方法论、历史观和发展观的核心要素。三维世界观不断打破不同哲学体系的壁垒,构建其相互连接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3.
1932年正电子的发现标志粒子物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六十年来,这一学科始终是物理学发展的主流和前沿,实验和理论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粒子物理学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加速器和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实验物理在规模上、速度上、深度和精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现象和新的规律不断发现,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近年来已将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面貌和相互作用的本质逐步清晰地揭示出来。此外在宇宙线和天体物理研究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那末意识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怎样?这是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才彻底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驳斥了唯心主义的种种谬论.第一节物质决定意识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到人脑所产生的机能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难题.要具体地说明意识怎样从物质的长期发展中产生出来,必须以各门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困难来颠倒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也正因为受到科学材料的限制而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  相似文献   

1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证明 ,而且需要哲学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 ,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的哲学证明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重大发现,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相继创建,使得物理学基本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并对一系列物理学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本文对物理学革命中的哲学论战进行述评,旨在深化科学哲学界对这一时期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以此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的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唯物史观,质言之,就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互动为内因来说明和深析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理论。二者构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方法,并以思维着的形式蕴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层逻辑当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手稿的写作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共时性的。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5,(5):13-16
用《易经》的研几法作为方法论,同时研审体察上帝粒子与张衡《灵宪》在天、地、人,即物质、生命、意识三个层级自相似的时空分际过程:矢—知—智。在预言"双矢子"存在的同时,预示在后现代之后,使世界活在整体智慧中的世界哲学《唯矢论》,将在以张衡灵宪思想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科学文化与以"上帝粒子"的发现为标志的西方现代科学文化阴阳交变的分际时空中诞生出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时间空间观念由于现代物理学的一系列革命性进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仍然沿用对时间空间的经典哲学定义,就应该考虑附加以爱因斯坦和普利高津的结论,明确时间空间是存在的基本实在形式,它取决于物质系统的组态和进化,时间空间的物质性、系统性和规范性都是重要的。文章最后还简要地讨论了有关“膨胀宇宙”和时空离散性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哲学成语,在数学、物理、化学、天体演化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论述无限、有限的辩证法中,常作为物质无限可分的一个事例而被引证。这一事例尽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反映出认识论上的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