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择“丁克”家庭的多学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克”家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从宏观上说这种现象暂时还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现象,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视。  相似文献   

2.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9,30(1):125-128
“搭伙夫妻”不只是国外独有的社会现象,业已伴随社会转型在国内悄然兴起。其中。打工族“搭伙夫妻”现象尤为典型,理应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这种新的群体性现象的产生到底是填充感情还是饮鸩止渴?是无奈还是无情?本文采用社会学理论,从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苏萍  张娜艳 《西北人口》2007,28(2):48-50
近年来,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但笔者认为,“过劳死”现象更深层次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官本位”思想入手,探索知识分子“过劳死”之根源。  相似文献   

4.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8,29(2):86-89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不仅是当前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所谓“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由于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从孤单寂寞方面的心理原因、异性渴望方面的生理原因、物质条件方面的经济原因、社会压力方面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会产生诸如影响婚姻的瓦解、家庭的和睦、滋生家庭问题和导致犯罪行为、导致华人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的滑坡等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并指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以期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研究与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个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收入改善的同时,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目前,社会上已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并产生了一批“新富”和“新贵”———即俗谓收入最高的“大哥大”阶层。个别的私营业主年收入达到了千万元,其身价已是“亿万富豪”。另据统计,1995年春荒期间,全国有近1.9亿人缺粮。实践证明,贫富两级分化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利用社会分层理论,探讨这种贫富差距扩大的程度、产生的原因,进而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社会分层研…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计划生育调查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关数据对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口“计划外生育”(超生)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基础、生育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强度是影响不同地区“计划外生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还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生育水平实际上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事实上,“计划外生育”或“超生”现象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同界定标准有很大关系,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超生”现象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至少一半是女童,女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性格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各种成长中的问题。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等,存在各种问题的留守女童日益增加,这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村女性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关注留守“问题女童”的生存,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学术界的良知所在。  相似文献   

8.
十几年前,史密斯(Smith,1980)的研究指出,尽管许多亚洲国家的女性初婚年龄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女性终生单身的现象仍然较少,女性终生单身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明显上升。除了斯里兰卡、缅甸和菲律宾以外,45—49岁妇女的未婚率仅为1—2%。联合国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中也强调:“作为一个区域,亚洲仍然保持着普遍结婚的婚姻范式,在大多数亚洲国家,男女两性的结婚率都相当高”(United Nations,1990:184)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八十年代末兴起的第一次“民工潮”之后,“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常年外出民工约6000万,其中跨省区流动民工约3000万。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民工潮”现象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我国“民工潮”现象进行一些透析。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美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如何看待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思考,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发展,人们不应只重视数量而忽视生活的质量。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Calbmith)在其所著《富裕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他指出,经济增长已经不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日益失去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价值,现在所应追求的是和谐、悠闲和有保障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施磊磊  王瑶 《南方人口》2010,25(2):42-5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大量的田野资料,对当下Y村外出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闪婚”模式予以揭示和全面呈现,经由当地人鲜活的讲述和故事来透视当地人的婚姻观念和婚恋实践.力图全面呈现当地青年农民工“闪婚”模式中,当事人、媒人、父母角色的变迁,指出“正统”的“闪婚”框架对自由婚恋强大整合消解能力,及“闪婚”与传统婚嫁形式的承续关系,继而清晰全面的洞悉闪婚这一婚恋模式的实践背景及其在传统与现代框架内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街角青年”探析——以天津市Y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鹏  李艳 《西北人口》2008,29(3):111-115,120
“街角青年”是一个带有明显亚犯罪特征的青少年边缘群体。本文以天津市Y社区为例。分析了“街角青年”的一般特征和成长环境。建议立足社区。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构建帮教“街角青年”的社会联动机制,使“街角青年”早日告别“街角”、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13.
林丛  石人炳 《西北人口》2007,28(4):65-67,71
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由此,“丁克”家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延承布迪厄的学术遗产,通过对茶村大龄未婚男青年进行分析后指出,家庭不仅构成了婚姻生活的重要场域,同时亦对婚姻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婚姻由家族事件变成家庭事件时,它由一个“公共事件”转变成“私密事件”,他人对于族人婚姻的关注与贡献也急剧降低;“家风”作为婚姻市场上的道德要价,对婚姻双方的社区道德和口碑提出了要求;当男青年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或经济实力不济,这将使得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无法获得女方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许传新  张登国 《西北人口》2010,31(5):97-102
本文根据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比较西部农村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结果发现,留守妇女自身能力意识和事业价值观要强于非留守妇女,而非留守妇女在忠贞观、生育观方面要比留守妇女更加传统保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农村妇女自身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变量进行控制之后,留守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有独立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促进了农村妇女事业能力观、婚育贞节观以及总体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姚明  曲泽静 《西北人口》2010,31(6):39-41,48
城市"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对该群体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对于解决城市"蚁族"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照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从城市"蚁族"的实际出发,编制《城市"蚁族"幸福感调查问卷》,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城市"蚁族"幸福感颇低,工作就业状况、物质生活水平、情感婚姻问题、居住条件与环境、社会尊重、发展前景等因素与城市"蚁族"幸福感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国外大都市“白天人口”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琴 《南方人口》2010,25(6):24-31
不同地区之间的白天和夜间人口的变动信息以及人口在一天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段对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灾害和紧急救援行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中心区域的活力已不仅仅体现于当地的居住人口,以"日"为周期的通勤和其他经济活动人口对中心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对国外有关大都市"白天人口"的研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白天人口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我国开展相应的白天人口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晓霞  郝国喜 《西北人口》2010,31(4):12-16,21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构建模型,引入了老龄化程度、受教育年数、社会保险参保率、城镇化程度、健康指数和婚姻状况六个因素。比较分析了影响总体老年人、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三类人群的自我供养率的差异,同时也比较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供养率的差异程度。文章分析表明三类人群自我供养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的自我供养率差异不显著,但是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婚姻状况对三个地区都有普遍的正向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周健 《西北人口》2010,31(4):17-21
以蔡防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论断.其引发了众多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文选取了我国目前“刘易斯转折点”的界定、民工荒、普通劳动者工资、人口红利和未来政策导向等研究观点作以综述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