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明清时期,全球经济扩张形势的发展把广东推进了世界贸易的大潮中,广东成为纳贡贸易的前沿阵地。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广东番禺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比较具体地记述了明清时期"岛夷"(南洋或东西洋)各国与中国纳贡贸易的盛况,尤其是对当时"岛夷"诸国纳贡情况及纳贡贸易物品记载得非常详细。《广东新语》对纳贡贸易的认识和评价独到,与明清时期的主流意识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从饮宴、衣饰、节庆祭仪和龙舟竞渡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日消费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指出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然出现了变化与新趋势,除了娱乐狂欢依旧外,"节日经济"的意义越发凸显,端午节浓郁的商业气息与消费文化气息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了明清社会"现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是属于北京师和南苏州的时代。明清时期苏州诗人群星灿烂,几乎占据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在明清繁盛的市民文学中,吴地民歌是鲜活生动的一种样式,受到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苏州园林鼎盛,对园林的各种记载描写也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文字精美,揭示出苏州园林构建人居环境艺术之美,显示出苏州城市文化中诱人魅力。苏州的戏剧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明清文学和苏州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度"、"过";晚唐五代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度"、"回";元明清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次"、"回"。由此可见它们发生了更迭。中古和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的更迭是遵循经济性原则的结果。中古和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都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起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期有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大、中、小学的民族学校教育体系。"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曾一度遭到挫折。改革开放后又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教化的形式多样,如祠堂、族谱、学校、乡约等。它也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色:村落教化走向生活化和规范化,经商与入仕并行不悖,注重对童蒙的教化,徽商成为地方教化的推动者。这些对徽州村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股洪流,商品经济的洪流,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涌动奔泻。它无孔不入而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又所向披靡,给江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清晰地显示明清时期江南社会进步的轨迹。本文,就旨在对明清之际江南市民的衣食住行状况作一个粗线条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商界的著名商邦。致富以后的徽商,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均表现出与其他商邦不尽相同的特征。从徽商的青楼生活的角度作一考察,着重于大文化背景下对徽商青楼生活进行描述,涉及到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表现,探讨明清徽商侧身青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与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了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了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重建当代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 ,山西人把从商看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因而重视商业教育也就成了明清晋商最主要的选择。在新的道德价值观树立上 ,在道德伦理教育上 ,在商业人才选拔和培养上 ,在商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上都给予十分的重视 ,形成了重视商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山西商人驰骋商界五百年培养了大批的商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却停滞不前了,逐渐落后于西方。教育的落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明清教育政策制约了科技的发展。明清“敦教化,育人材”、崇圣尊儒的教育政策不利于中国科技发展,尤其是科举对学校教育的调控政策排斥了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有两种基本的生命类型:一德性生命,一气性生命。文章讨论了两类生命的缘起、由来和内涵,分析了明清小说中人物的生命归属,并对明清小说中的生命定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是罗辀重在陶龛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罗辀重的生活德育价值取向于"充实生活",强调在师生"共生活"中进行,以学生生活"自治"为途径,构建师生"诗的生活",从而成就了陶龛学校师生"血性"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反思,与时俱进。近年来,连云港市的连岛小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推出"三色德育"("红色"德育、"绿色"德育、"蓝色"德育),让"红色"、"绿色"、"蓝色"为海岛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打造"三色德育"系统工程,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重人轻己乃至利人损己都是"德"的表现,从宋明理学对"自我利益的绝对化限制"到个性自我相对解放的今天,在道义理念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怪圈———"越是不拿的越是当给,越是当给的越是不能拿。"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属于逻辑矛盾呢还是辩证矛盾,亦或这种矛盾是在逻辑与辩证之外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论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好德育贴近生活和坚持意识形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构建德育新体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德育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其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任何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工具理性的盛行,一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带来的是人的功利化、实用化,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德育与社会实践无法对接。德育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淡化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缓解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张,回到生活本身,利用叙事的方法,挖掘、体验、梳理德育的形成,使人在生活中感受道德教育,生成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