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对东北亚地区展现出强劲的文化辐射力,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华一体文明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东出,主要是由于山东半岛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代以来,山东人民大量移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地区,他们把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这些地区,对加速这些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与朝、日交往,山东半岛是主要的往来通道。以此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为儒学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公元七世纪以后朝鲜、日本兴起尊孔崇圣之风,最终形成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关键作用。齐鲁文化、儒家文明从中国传入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齐鲁地区自古已成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西周初期齐、鲁两国建立: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它的源流区划,应以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作界定。它经历了上古和中近古两个发展阶段:前阶段作为华夏中心文化区;后阶段则给人以落伍感,呈现出倒马鞍形的变化趋势。它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并有一个演变和融汇的过程。就其历史特征看,它从未显示出次生或派生的文化形态,始终作为典型的“中原文化”而存在,并且表现出高韧度的传承性、高强度的稳固性和密集性、很强的辐射性以及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起源与齐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墨子所力倡的天志明鬼之论在早期道教产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成为早期道教重要的思想源头,黄老道学转化为宗教教义,大量吸收了墨学的天志明鬼思想;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道家黄老之学实乃道教哲学的前身,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融合,促成了早期道教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0,21(2):31-34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谪守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提出了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想结合,才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园林建设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求记书》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诞生。滕子京还在《岳阳楼诗集序》中指出,岳阳楼诗文的作者多为“迁摘”之士,其诗文的共同特征是“多《离骚》叹惋之意”,也极具理论意义。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源自于他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由郭墨兰先生主编的大型高级文化科普读物《齐鲁文化》一书,120多万字,共分13编,依次为:“齐鲁文化概说”,“齐鲁文化渊源”,“齐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儒墨显学与鲁国文化中心的形成”,“稷下学与齐国文化中心的形成”,“齐鲁文化与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 “齐鲁文化”有两层含义。广义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它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相并提,是一个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当以古齐、鲁领土、今山东省地区为主,时限上则贯通古今。狭义地讲,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体系比较逄振镐齐文化和鲁文化究竟是一个文化体系,还是两个文化体系?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鲁文化体系,不存在另外一个独立于鲁文化之外的什么“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齐鲁政治文化体系以《五经》为元典文本,以儒家"仁"、"礼"的政治主张为核心内容,执政理念上强调以民为本,方法手段上讲求王道霸道兼用、有为无为互补,大政方针上强调统一和秩序,理想目标追求"君"与"民"和谐共存的社会。齐鲁政治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意识到理念,又从理念到意识的反复转换,化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对该地区的民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控制了群体的社会行为,制约了该地区的政治进程。其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正统性、文化上的包容性,以及价值观念上特殊性与普适性的结合互补。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发展论略郭墨兰齐鲁是山东省区的简称。齐鲁文化在广义上讲即是山东文化。但狭义地讲,它是专指先秦齐、鲁两国的文化,是两国文化的合称。齐、鲁是西周王朝的两大封国,是周王朝在东部沿海的代理统治者,享有文、武特权,并负有镇抚东部地区和推行周礼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齐鲁民间艺术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功利性与纯粹而浪漫的艺术品性,既矛盾又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它关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复杂态度。一般地说,相对切实的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齐鲁民间艺术并不认为艺术品性是最重要的,当两者不能统一时,它完全有可能趋从前者。这一点,除可从中华一体化文化的历史性规定中获得某种解释外,而衍生于齐鲁这块浸透了伦理政治型文化精神的土地上所不可避免地带有的更为浓重的社会性色彩,决定了它必然更为崇实。本文认为齐鲁民间艺术因此便有一种文化思维和文化方式的潜在定势。这种定势在发展齐鲁民间艺术的独特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性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新时期全国文坛上,山东青年作家群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队伍.这不仅是因为这个队伍中出现了张炜、矫健、李贯通、尤凤伟、王润滋、左建明、刘玉堂、尹世林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而且更因为这个队伍所呈现出的、打着齐鲁文化深刻烙印的个性特点. 一省外文艺界人士曾经这样评论山东作家:“山东作家道德感太重了!”这种不无片面和偏激的指责,却正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山东作家与齐鲁文化传统的关系.所谓“道德感太  相似文献   

13.
<正>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些我们仍在津津乐道的所谓传统美德和“齐鲁精神”,实际上已经成为山东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巨大精神路障。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的昨天和前天及传统习惯放到新的历史天平上去衡量。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本来是属于山东一带的古代地域性文化,战国秦汉时期,齐鲁文化日益交融,走上了一体化道路,并于汉武帝时成为全中国的主流文化。齐鲁文化的产生、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杰出人物,形成了以"仁"为核心、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文化,创作了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家典籍。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影响深远,山东人、山东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更是深深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鲁文化导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二者融合发展,"道"与"器"兼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安作璋  唐志勇 《文史哲》2004,2(4):54-60
傅斯年先生是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乎涵盖齐鲁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齐鲁文化渊源的研究、对齐鲁学派的评析、齐鲁文献的考证以及齐鲁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估等。他不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给后来的齐鲁文化研究者以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1,22(2):71-74
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是在山东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地域性的文化形象 ,主要是一个大众文化生态问题。通过优化大众文化生态来提高公众素质 ,创造文化氛围 ,改善社会风气 ,就能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同时 ,借助齐鲁文化形象来增强山东的精神魅力 ,非常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开拓省外市场。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即充分利用文化市场的智力资源开发功能 ,来加快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谱 《东岳论丛》2002,23(6):101-102
关于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 ,已有不少同志做过探讨。我认为 ,从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的角度看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 ,崇尚刚健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而不竭的最伟大的内在动力。在齐文化圈中 ,自姜太公以下的一系列重要代表人物如管仲、晏婴、孙子等等 ,都是重功名、尚有为的 ,讲的是积极入世 ,干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 ,在精神状态上充满了勇武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鲁文化圈中 ,孔子及其传人更是治人事尚有为的。孔子治《易》而尚“刚健” ,把“刚”…  相似文献   

19.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子系统,以其独具浓郁的南国特色而别树一帜。这一文化形态在明清时期进入繁荣阶段并率先向近代文化过渡,这与明清的时代巨变息息相关,也与屈大均作为岭南文化旗手的杰出贡献分不开。他立足广东,放眼全国,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为根基,批判地承继岭南历代先贤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可贵的开放意识,通过自己的学术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对岭南文学、哲学、史学均有重大建树,从而把岭南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