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教授洪柏昭最近出版了两本专著。其一是《孔尚任与桃花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全书17万字,围绕我国古代戏曲名著《桃花扇》,全面论述了孔尚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把孔尚任一生的交游、经历以及文艺创作中的思想活动、感情波澜,都勾勒出来了。特別是对《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艺术手法及语言特征等,作了重点的分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作者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13,(1):42-47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寄扇》、《余韵》出套曲与徐旭旦的《冬闺寄情》、《旧院有感》套曲分别系同一篇作品,其作者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徐旭旦的《世经堂诗钞》中,有50首诗作或全文、或部分文字抄袭自前人之作,这一发现为孔尚任是《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的唯一原始作者提供了新证。徐旭旦抄袭前人诗作与抄袭《桃花扇》套曲的手法也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出生在明末清初这种"血与火"的时代。《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不仅与作家生活的时代有关,还与作家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尚任在淮扬治河期间曾对明朝遗老进行了广泛走访,并实地考察了明朝的遗迹,这加深了他对南明覆亡的悲剧性认识。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参阅了侯方域的《壮悔堂集》,可以说侯方域的悲剧人生也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并称为清初戏曲舞台上的双璧。它一出现就在当时的剧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桃花扇》在内容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评论,一直存在分歧,某些问题争议还很大,如对《桃花扇》思想倾向的分析,观点就很对立:有的同志肯定《桃花扇》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说它表现了怀明反清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有些同志则认为《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宣传了清王朝统治的合理、合法性;作者丧失了民族气节。我们认为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值得进一步展开争鸣。因为这个问题不只是对这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评价问题,涉及到对清代前期某些文学现象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一些文学上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就《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做些粗浅的分析,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和同好。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是清代戏曲大家,其名剧《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多年来,研究其人、其作的论著绵延不绝。近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又推出暨南大学洪柏昭教授的新著:《孔尚任与桃花扇》。该书传论并佳,叙议双美;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是部杰出的历史剧。其中的人物形象,几乎全部都实有其人。但《桃花扇》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而非历史著作,所以,孔尚任在创作中也改动了一些事实。如果我们把剧中的艺术形象和其原型,即作为模特儿的历史人物,完全等同起来,就不合适了。例如,苏昆生是《桃花扇》中的一个人物,是教女主角李香君唱曲的曲师,王季思、苏寰中两先生在《桃花扇》第二出“传歌”注三十七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孔著《桃花扇》的艺术形象和它的结尾,这是正确评价《桃花扇》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一部作品的评价,而且涉及文学评论、特别是古典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十几年前,学术界曾为此有过一场争论。现在继续进行探讨,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任何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服从作者统一的艺术构思,服从作者所要抒发的那种思想感情。孔尚任正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桃花扇》中成功地塑造了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然而有人在评价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却撇开人物形象本身的思想意义,去探究孔尚任的所谓“难言之隐”。认  相似文献   

9.
简谈《桃花扇》中的杨龙友汤国梁在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中,杨龙友这一人物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在戏剧结构中,他起着其他人物无法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杨龙友这一人物形象的评论存有不同意见。或以为他是一个八面玲珑、两边讨好的政治投机分子,或以为他是...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对兴亡之感深有体悟者当属文人群体。本文通过《桃花扇》文人形象的分析,探讨作者孔尚任的“救末世”意识的悲剧色彩以及春秋笔法在文人形象塑造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对清朝作家孔尚任及其剧作《桃花扇》的评论,一直有着比较大的争议。有的说《桃花扇》是反清的,是爱国主义的;有的则说《桃花扇》是拥护清朝的,宣扬的是投降主义。这些说法,都把对待清朝的态度当作分水岭。实际上,这种分析方法是不科学的,是非历史主义的。本文愿就此谈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大戏剧家、诗人孔尚任三易其稿、惨淡经营了十余载的《桃花扇》传奇终于脱稿,一时名噪京师。“桃花扇底送南朝”,从这部传奇的内容上看,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叙写了南明覆灭的亡国痛史,然而,剧本所蕴积的思想内涵较之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广阔深远得多。我认为,在观照和研究了孔尚任孜孜以求、悒  相似文献   

13.
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秋,《桃花扇》传奇作者孔尚任应山西平阳知府刘棨之邀,助修《平阳府志》.当年腊月,孔氏抵达平阳府署.翌年正月,在临汾适逢迎春和元宵佳节,作《平阳竹枝词五十首》.其中两首,被孔氏称为《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论述的三部悲剧作品是《长生殿》(以下简称《长》)、《桃花扇》(以下简称《桃》)、《梼杌闲评》(以下简称《梼》)。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洪升、孔尚任和李清。前两部是中国戏曲史上并峙的高峰.诞生后曾轰动全国、震惊剧坛.后一部作为长篇章回小说,尽管清末王(?)生曾经把它和《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以为皆“深极哀痛.血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蕴含了作者孔尚任以戏存史的历史意识,而这种求真的历史意识却在剧中主人公入道、归隐之后走向桃源幻境。笔者结合孔尚任之身世与当时之时代环境,对这种历史意识之形成与归宿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桃花扇》的思想倾向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是作者的立场和作品是否为了投合清朝的政治需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清兵入关建立清朝后,对国内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人民实行高压政策,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便是迭兴文字狱。孔尚任生活在文网极为严密的时代,因此,在谈到《桃花扇》的创作时,作者曾借老赞礼之口无限感慨地说:“只恐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孤吟》)。这说明作者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桃花扇》的主题思想,作者孔尚任自己在剧本前边的“小引”中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是要用戏剧的形式,总结历史的教训,让人们了解朱明王朝所以灭  相似文献   

18.
孔尚任在“一句一字,抉心呕成”《桃花扇》以后,看到“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予姑俟之。”(《桃花扇小引》)对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还有什么痛苦比作品不被理解更不堪承受的呢?同时,又有什么能动摇他关于作品终将被理解的信念呢? 《桃花扇》脱稿于1699年,到今年正好是二百八十年。这其间,中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而由美人血痕点染成的桃花扇在舞台上和文学史上总是保持着艳红的光采。到了1962年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的主旨与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的评价,至今仍存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剧中,作者既为明亡唱挽歌,同时又为灭明的清朝唱赞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这种矛盾又是怎样统一的?第二,为什么作者将隐居做为全剧的结局?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涉及到《桃花扇》的主旨、纲领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此加以探讨,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小忽雷传奇》(以下简称《小忽雷》)是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一部传奇剧,在康熙三十三年就已写成,比《桃花扇》还早五年。但刘世珩得到《小忽雷》抄本,校订刻印,编为暖红室汇刻传奇第二十四种问世,却已是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比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即已付印的《桃花扇》晚二百多年。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忽雷》知之不多,对其作者之一的顾彩也较隔膜。顾彩,字天石,号补斋,别号梦鹤居士,无锡人。擅诗文,工音律“曾”流寓曲阜,衍圣公毓圻馆之。素矜名节,耽吟咏。三十年中,或之燕赵,或之楚粤。天下之风俗,无弗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