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是日本宗教的核心,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是包容力强的宗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共存和发展,是统治者的工具,又是一种现实的宗教,体现了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死观、耻文化和集团意识。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关注生死现象与生死规律,把握生死观念与生死文化,确立生死意识与生死理论,提升生命伦理与生存质量等,以期满足现世利益和现实需求。神道是日本民族原有的宗教文化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神道文化是促进日本社会发展、形成日本人国民性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动因。揭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有利于推进“解日本民族文化之谜”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3.
外来宗教以及日本固有宗教神道(至今仍有3千万氏子)等宗教思想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历史、人口、地理、资源等综合环境亦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忠君爱国、重视义理、崇尚武勇、隐忍坚韧、表现欲强、深深的物哀意识及浓厚的小集团观念等是日本国民的代表性性格。其成因中都含有一种怕遭人轻视的成分,从而促成了各种性格的形成。日本国民的全部性格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东渡日本的古代大陆移民 ,不仅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也为日本神道教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神社是日本神道信仰的凝聚物 ,它扎根于日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生活基层。文章认为 :“神社”一词源于中国 ,大陆移民参与了神社的建造 ,并把祖神置于神社中进行祭祀 ,其信仰礼仪、建筑式样及祭祀的神灵与中国具有渊源关系 ;神道教是在不断地吸收、改造外来文化 (特别是中国文化 )的过程中 ,充实、发展而成的“杂种性”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原始神道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日本的民族宗教。近代以来,神道教被奉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支配下,神道教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工具,对外成为武力扩张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之势,神道教又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思想基础,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神道是在日本本土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伊势神道是日本中世神道摆脱对佛教依附、进行教义革新的产物和体现。伊势神道对神的理解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甚或其神观就是按照道家的宇宙论建立的。  相似文献   

7.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固有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和精神行为;在日本神道文化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神道是特定历史阶段即日本近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统一形态;对国家神道的哲学阐述,有助于解明近代日本的政治非理性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现代性”是其超越克服的目标。从历史语境来看,日本首先借由“脱亚”超越克服传统中华秩序和文明的影响,继而抵抗西洋以排解难以“入欧”的心理郁积,不断超越克服此前形成的现代身份,企图实现领导亚洲、颉颃欧美的格局。从宗教语境来看,神道通过制度化和神人同格化上升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国家宗教,进而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成为主导国民意识的宗教,实现国家神道面对“现代”的两次超越克服,实现对内的思想整合,并为对外侵略张本,故此成为日本在19世纪至20世纪多次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神道与日本政治盛晓明日本汉字的“政”一词读作”まつリこと”是由“まつリ”(祭)与“こと”(事)两字组成的,意为“祭事”。后来才引申出“政治”的含义。在日本历史上,“祭”与“政”的确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祭”是指日本本土的神道祭祀。神道原本是土俗或民俗...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企业文化和神道为视角研究日本人和神道的关系,从神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出发,研究神道教义对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企业中的祭拜文化、和文化、忠文化等独特企业文化和神道的关系,研究神道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为受神道影响形成并存续至今的企业文化对日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符合日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在保持神道教义和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改良措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教作为日本文化的核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而神社和祭祀仪式作为神道的载体,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分析日本地方神社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普通的日本民众是怎样以神社为中心来开展社会文化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真实地理解邻国日本。分别从社会控制、群体整合、文化传承和精神需求四个维度对神社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层面,日本的神社界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张空间的“有形的网”。在文化认同和个人精神的层面,日本以神社为中心形成了一张精神的“无形的网”。“有形的网”和“无形的网”交互作用,确保了神道思想的文化核心地位。靖国神社是一所供奉着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为天皇战死的军人的特殊神社,日本的右翼势力企图利用其来复活国家神道的政治野心,是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他普通神社在日本人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神道产生于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阶级社会形成前后,以朴素南宇宙观、自然观、神灵观为内容的宗教意识发展成为具有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神血统观和明净观。古神道的这些特点对于日本民族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二是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从源头上讲,礼本是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活动,后逐步从神道中开出人道,从而产生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人伦关系与社会政治关系.在神道与人道之间,有一个重要的、沟通彼此的环节,即人的诚信之心,它涵养于神道之中、成为现实伦理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近现代,神国思想始终与日本的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然而,究其本源,日本的神国思想实质上是基于《记纪》神话、以神祇与国家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宗教思想。其中,佛教与神道在日本神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13世纪末元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后,随着伊势神道等中世神道思想的发展,神国思想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抬头。其结果是,自我优越的神祇意识、自大的国家认识不仅催生了盲目的对外意识,甚至还成为了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傣族和日本民族都是水稻农耕民族,糯米食品在各自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节庆、生命礼仪中均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其文化寓意的相似性,缘于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背景及对糯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毕摩绘画是彝族祭司毕摩用于图解宗教观念、祭祀、占卜、驱魔除患的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它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面貌,蕴涵着大量彝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信息.它所隐含的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一直以宗教艺术的方式深远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根据其用途毕摩绘画大致可以分为护法防卫类神图、祭祀神座图、驱鬼除患类木板画和占卜绘画四大类.为适应宗教内容的表达,毕摩绘画在造型、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等形式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毕摩绘画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也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