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大学城区域经济效应之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大学城是山西省政府在晋中市建设的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区。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将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拉动投资、消费、就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和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这种区域经济效应将会促进山西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山西资源转型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月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9):33-36
由于多年来对煤炭资源的高强度、粗放式开采,山西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遭到资源瓶颈的制约。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实现山西资源转型有着特殊的意义。需要加快观念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使山西逐步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构建起适合这一伟大实践的新的正义理论。为此,必须厘清正义概念的内涵,以公平正义的视角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正义思想资源并加以提升改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正义思想发展的历史之境观照和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4.
樊荣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56-59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刘易斯模式和托达罗模式综合作用分析,我省人口流动模式选择路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宜单方发展,必须三方推进;二是实施就地转移,促进短距离流动;三是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这为山西城市化道路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瑞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5):106-109
在山西票号的百余年发展中,创新与固守是其发展路径的双重选择。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政治及历史因素的偶合、创新型商业人才的蕴育等因素而促成经济文化创新,如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铸、商铺改组票号、厚德重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独具特色经营管理制度的开创等。然而,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下的票号经营者,因摆脱不了官本位和封建皇权及与生俱来的保守和排外,终使票号在固守中走向衰落。山西票号的兴衰说明,企业长期繁荣的基础是知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付亚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2):10-12,24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深入地探索和思考,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本鑫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7-91
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然而,由于认识偏差和制度缺失等原因,我国现代大学城校园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不低碳行为,严重背离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与要求。借鉴国外低碳校园建设实践经验,可以从明确高校节能目标责任和完善高校绩效考评制度,制定校园节能专项规划和完善节能减排奖惩制度,健全学校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落实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几个方面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孟节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3):50-52
要使山西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对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选择和路径分析很有必要.应明确农户加公司、股份合作、农村合作社、专业农协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这些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治理的原则、制度的建构与运行机制、培训教育,以及资金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有农村经济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认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在实践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11.
在山西"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软环境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数量、素质的不断提高、结构比例的持续优化,作为具有合素质较好、知识层次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的高校女教工群体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58-60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有效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联系起来,依法落实党委领导地位,合理设置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科学制定大学章程,使坚持党的领导与现代大学制度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甄平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7):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民族性、系统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正确认识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姚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3):8-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定内涵,党对这条道路的探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是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为起点的。以历次党代会为线索,我们可以探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之解读:特征与弊端的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建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2-6
华夏大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半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深耕细作”型的农业经济,使整个国家构成了“内向型”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其特征是:不喜欢远征、不喜欢极端、不喜欢失序。其弊端有:不在乎公共社会空间(也包括公德等)、不在乎真假、不在乎创新,这就是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在辉煌时期也缺少变化的文化。进入21世纪,要寻找新的支点,要从深层次上打破传统文化的惯性,融合到世界文化之中,使中华文化更加焕发出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晋商曾经在中国商界活跃了 5个多世纪 ,创造了辉煌的记录。从晋商的历史轨迹中 ,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和吸取的东西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晋商的商业道德。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地处偏僻的地方如何发展成为全国金融中心的 ,它启示我们在当代也应该以商业道德的建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振兴山西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毛泽东的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先进发展观为理论借鉴和理论补充。经历了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的发展完善,具备了构成严整理论体系的前提、要素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由发展中心论、发展价值论、发展整体论、发展系统论、发展永续论和发展统筹论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主要有专业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边缘学科特色等,这些特色往往相互交叉,编辑部自身要具有明晰的编辑目的和编辑意图,需重点组稿,充分体现出学报自身的特色。高校学报特色化的竞争策略选择是:对学报的重新定位;与高校学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注重品牌创建;实行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提升受众对学报特色化的认知度。必须制定学报特色化的发展战略,探求发展的新思路,寻找改革的新突破,开创开放的新局面,积极探索学报特色形成的途径和形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