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历史和人为等多种原因,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还十分突出。现今的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统筹、设计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以城市为中心,而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现实处境和诉求,并将其施用于农村。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偏离所造成的恶果正在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正在一步步地扩大和蔓延。只有回归教育自身、回归人的生命并最终回归农村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才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实用价值取向”向“发展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共存”的演变过程,引起科学教育实践重心从“科学知识为中心”转向“重视思维方法”、“以探究为基础的整合策略”由此,对我国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多元的,但这多元的价值取向之中又有根本,相互之间在根本价值取向的统摄之下,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具体地说,我国农村教育应该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根本性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兼顾我国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农村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体现这一基本精神的前提之下,我国农村各类教育又应适当地体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所归,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可通过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中:"位育"的农村教育目的重视农村社会成员精神生命的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性的主体动力作用;"全纳"的农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又兼顾其文化个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互补"的农村教育形式则确保农村"三教"发展的共谐,以使农村社会发展有"立体式"的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6.
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陷入“两难”困境,其矛盾集中于“离农教育”还是“务农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等两个焦点。笔者分析了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四个基本因素和提出了确定农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四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批判了“‘面向三农’是农村教育定位的严重误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体育是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而提出来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对农村体育的缘起、农村体育的研究历程进行研究,认为政府社团、小城镇模式和学校体育模式是我国农村体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小村落”文化的传统价值与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融合是其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体、价值和批评是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三个焦点论题,从这里可以探得作为学科的网络文学的理论入口。网络文学本体之辨的目的不仅在于其命名界准和身份正位,更在于找寻从技术的“隐藏之物”进入文学性的“澄明之境”的通路。网络文学需从传统文学的价值原点追溯中赋予自身应有的价值取向,即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传统批评家要成为网络文学的专业“把关人”,首先要进入网络文学现场,做网络文学的“局中人”,并尽快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谢聪 《国际公关》2022,(6):154-156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代表着国家目前是何种价值导向,说到底,价值取向是由它来服务的。我国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在党和政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得以形成。为了实现核心价值,在我国建设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所围绕的工具价值取向不同,本文以第三次分配为切入点,从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角度探讨建国以来政策价值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标明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者对学生的培养期许,是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在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在形成分析框架之后,研究选取了从1950年至2011年间12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课程目标词频编码、行为动词赋值等方法,定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历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而探讨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一直以来都较为强调“学科发展”取向;1986年以后,随着国内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国际上“科学为大众”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开始凸显出来;“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在历史上出现了“钟摆现象”,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两基”攻坚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西部农村应以此为契机,关注地区文化贫困现象,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适合西部农村实际的文化发展价值定位和发展策略,促进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区域性评价制度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是难中之难,农村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农村教育由"两基"迈向"两全"的新征程的今天,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以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为导向.为此,建立适合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区域性评价制度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评价走向科学化和制度化,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均衡发展和顺利实现"两全"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开始以来,"问题"取向与"主义"取向一直就是学界争论的研究价值选择的问题。该问题争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实践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学科建设问题。随机抽取两个权威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与《江苏高教》(南京),对这两个杂志2010年所设栏目及发文属性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问题"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主流;"主义"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存在着先天不足与种种弊端。由此来看,研究的"问题"价值取向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价值取向作为价值的决定方向或因素,对社会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理解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层面上,以平等和效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理解和把握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定位。平等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制度的平等,而效率的价值取向涉及研究生教育中以结构调整、管理、质量等为核心的效率观。这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在现实选择上,要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双向选择的职业竞争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现实化、功利化,重个人价值、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重自身职业能力锻炼,就业观趋于相对成熟,态度相对自信,可见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道路"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实践创新,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了山区经济;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大别山道路"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大别山道路"持续发展应探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多层次的实现途径;继续完善农业推广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强化基础教育,实行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当地政府在科技、人才及财政方面的政策扶持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摘要:针对知性德育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出了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一般包括了两种价 值取向:适应生活与超越生活。而在我国关于德育价值取向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中,最常见的是德育适应性取向的选择和运用, 这使得德育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忽略了德育本质性的价值取向 — —超越性价值取向,即发挥主体性,建构可能生 活。为此,应正确认识德育适应性和超越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关系,适度重视和关注德育的超越性价值取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 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农村高中教育发展不应再走"先扩张、再治理"的老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路上去思考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定位,使城乡高中教育发展在价值上相互补充、在结构上相互衔接、在规模上相互适应、在质量上相互支撑,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出水平和特色,让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