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抗疫合作是构建中国与中东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中东抗疫合作通过高层引领、物资援助及成果共享等形式展开,具有顶层设计、生命至上、参与行为体多元化及坚持多边主义等特征,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实践既有中国展现大国责任和维护中国在中东利益的需求,也受到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治理的驱动。它不仅契合中东国家希望中国参与在该地区治理的诉求,也可以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而筑牢与中东国家伙伴关系网络,并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受到中美战略竞争、抗疫合作政治化以及美国主导的“疫苗联盟”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但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实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核扩散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沙特和伊朗等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核计划,使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的目标面临挑战。中国积极参与了中东核扩散治理,尤其以伊朗核问题为抓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参与中东地区治理。本文从动因分析、路径选择和机制运用三个层面探讨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核扩散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以中国参与伊朗核问题治理为例,考察上述三个层面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中国以多边斡旋外交为路径参与中东核扩散治理,能源利益、构建大国形象、战略利益和捍卫主权至上外交原则是影响中国参与伊朗核问题治理的四个因素,其多边机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伊核问题会谈机制,其双边机制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和中俄战略磋商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新地缘政治角度看,扩大后的欧盟拥有新的边境和邻国.在大欧洲框架下,中东成为欧盟新的外部环境在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中也具有战略优先权.本文在简述欧美共同战略认知框架基础上,论述欧盟的中东方案,其内容涉及欧盟致力于中东和平与稳定的外交目标、和平进程中的原则与措施等.同时也指出了中东地区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4.
戴启秀 《阿拉伯世界》2005,(5):25-28,24
从新地缘政治角度看,扩大后的欧盟拥有新的边境和邻国。在大欧洲框架下,中东成为欧盟新的外部环境在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中也具有战略优先权。本文在简述欧美共同战略认知框架基础上,论述欧盟的中东方案,其内容涉及欧盟致力于中东和平与稳定的外交目标、和平进程中的原则与措施等。同时也指出了中东地区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5.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既需要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考察全球的变化发展,更需要用全新眼光和思维看待和思考同样发生着重大变化的中东,进而抓住中国中东外交的新机遇。在重大变化方面,美国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并将中东作为开展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区域。美国在中东的主要目标是阻止中国“填补权力真空”,将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限制于低端层次。中国不认可美方关于战略竞争的定义,继续稳步推进既定中东政策,同时积极回应来自美方的围堵打压,维护自身利益。在外交新机遇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加强能源合作,遵循“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并推动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承担着大国责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度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治理,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中东安全治理观逐渐成熟,中东安全治理进入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当代世界的霸权国家,中国则是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地区性大国。在中东,两国在能源安全、反扩散、反恐和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两国在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在中东地区又存在分歧与矛盾。随着中国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中美两国既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又有相互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中东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苏联的中东战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经济和贸易关系以及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对中东国家产生影响."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为俄罗斯与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弱化、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受损、中东地区反俄情绪增长等.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对地缘政治所造成的冲击,及时调整了其中东外交战略,提升了中东国家在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国际体系变化以及域外大国中东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构了其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恢复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推出了整体性的中东战略.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当代世界的霸权国家,中国则是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地区性大国。在中东,两国在能源安全、反扩散、反恐和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两国在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在中东地区又存在分歧与矛盾。随着中国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中美两国既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又有相互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美国石油地缘战略与中东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机制,中东国际关系具有极强的传动性、脆弱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安全利益是控制该地区的石油,确保美国对中东市场和中东海空战略航道的控制,以中东地缘战略为依托,实现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等方面的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进一步实施在中东建立政治新格局,中东地区安全与中东石油安全相互依存关系也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也是亚欧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而中东国家经济却在动荡与战乱中艰难前行。从全球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和中东国家经济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差异恰恰反映出经济合作中的互补性,双方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利用互补优势、实现双赢的合作。明确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中国对中东战略应该把握好拓展国际政治空间、加强国家安全、扩大经贸合作、注重提升软实力等四个发力点。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代核均势下的大国竞争集中在经济较量上,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未意识到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在全球过度军事干预,与国内经济衰落和金融危机一道,促使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急剧走向式微。由于力量衰退,美国被迫实施战略收缩,以大国协作方式维持霸权不坠。中东政策调整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一个缩影。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包括:重塑中东均势以减轻战略重负;默认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通过接触政策缓和美伊矛盾;接受欧盟、俄罗斯、中国在中东的建设性作用。但美国不会放弃单极霸权宿求,战略收缩只是其权宜之计,因此难以逃脱在全球与中东影响力下降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王珺 《科学发展》2010,(10):78-85
在中美经贸金融关系中客观上存在所谓"恐怖平衡",这不仅反映了美国过度消费模式和美元霸权地位所带来的全球经贸"平衡",也反映出我国偏重出口导向型和外资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某些特征,凸显了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这种畸形而充满风险的"平衡"状态目前虽有些"积重难返",却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此,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亟需大力调整自身的外经贸模式,逐步扭转在国际经贸、金融、产业及市场大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应当抓住时机,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对外投资,继续有效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快促进我国外经贸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3.
埃及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坚定的盟友。美国自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以来,每年向埃及提供大量的军事与经济援助。2013年7月3日,埃及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被埃及军队废黜。根据联邦法律,美国暂停对埃及的部分援助。本文从“7·3”事件后美国对埃及援助的变化及其特点、影响援助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展现美国对埃及援助政策中的复杂利益和战略考量,根据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预测美国今后对埃援助政策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As a sequel to China Can Say No, China Is Not Happy is the bestseller of 2009 in China. The book praises China's post-80s generation for their act of patriotism, condemns the West, in general,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for exploiting the Chinese and for causing a global economic crisis. It also criticizes the Chinese liberal elite and overseas returnees for being Western-influenced mental slaves and traitors. The authors of the book call for an abandonment of “literary tone”, advocate a tough stand against Western countries, and envision China as the leader of the world through its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ajor themes and belligerent rhetoric employed in the book through an application of Kenneth Burke's rhetorical concepts of identification, terministic screens, and representative anecdot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such use of rhetoric demonstrates the language habit of China's political discourse in its modern history, escalates blind nationalism, and widens the gap in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相似文献   

15.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和平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所确立的全球定位和长期战略。本文阐述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路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美中东石油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居世界前两位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中美都离不开中东石油。中美在中东必然因石油而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重性——事实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中东石油领域,如果两国展开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双方可能走向“零和”或两败俱伤的“负数”结局;如果两国开展对话、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则完全可以在中东石油甚至其他能源领域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7.
Since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and reforms in 1978, the country has broadened and deepened its exchanges and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Chinese abroad. The impact of the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Chinese on China and the relevant nations particularly deserve attention and study. Following the earlier migration flows mai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Chinese to Europe has become a notable new trend. Currently, the flow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Chinese personnel is mainly oriented towar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studying abroad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migration of the skilled, this has now been joined by the migration of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ff, and the trend is increasing. The main country of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is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bsorbs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while Australia and Canada recei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skilled Chinese manpower. The United States also receives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technical personnel, but its proportion has declined, while the flow to Europe has sharply increased. This developmen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s well a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ut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made by the Chinese people following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population's personal income. Of greater importance are the gap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at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levels and the research and marketing environment. The intervening changes in labour market and immigration policies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ccelerate the trend further. For all of these and other reas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will become more balanced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utually benefici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在全球及我国大调整、大变革、大变局中把握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充分认识上海在我国成为全球主要角色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使上海未来发展更加体现国家战略的需要。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将以"十八大"提出的两个100年的宏伟目标为立足点,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精神,科学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及主流趋势,从国家战略高度谋划上海发展战略定位,根据"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勾勒上海城市发展前景,为上海中长期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