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与土耳其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外交关系近年来已有显著改善。然而,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双方民众间交往的亲善度特别低。这些因素包括“东突厥斯坦”问题、对往昔历史的考虑、贸易失衡问题以及双方媒体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负面和敌视的态度等。为了解决双方民众彼此间亲善度较低的问题,双方不仅应该借助制度化的对话与交流来加强联系,而且应该通过非正式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互动来增进彼此问的了解。本文旨在分析土耳其和中国民众的观念对两国间的双边关系的影响。通过观察当前中国与土耳其的关系,探讨两国公众的态度是否会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阻力之一,是否会对决策者造成深刻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阿友好合作带有"南南合作"①的性质,双方媒体之间的交流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特别是建立"中阿合作论坛"以来,中阿媒体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中阿媒体合作论坛"就是其重要标志之一。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但能使中阿双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受益,还将促使国际话语格局朝着积极、公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相知相交,中阿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作为战后国际关系史重要里程碑的万隆会议,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直接接触,为中埃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并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第一波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万隆精神下的中阿友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近十年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2020年,中阿双方在抗疫合作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成为双方在新时代对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思考,要建立在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双方关系既涉及到世界大国的因素,也涉及到与阿拉伯国家相邻的非阿拉伯国家的因素。对于中国与海湾八国关系发展的研究,是分析上述因素及其影响,并进而思考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是由中国的外交战略、海湾地区的战略格局以及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国家利益等因素综合决定的。通过研究1958年以来中国与海湾八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中阿关系和推动"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朝觐不仅是全球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也对圣地所在国沙特与穆斯林所在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朝觐在中国与沙特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均发挥了纽带作用。自1955年以来,伊斯兰朝觐在四个历史阶段先后发挥了"生命线""打头炮""润滑剂"和"新边疆"的作用。总体来看,中沙双方的交往从最初的纯宗教领域到宗教与非政治领域并举,直至迈向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伊斯兰朝觐逐渐在两国关系中回归宗教本质。两国只有在朝觐管理上相互配合并加强合作,才能促进全球朝觐治理的优化和中沙发展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海湾地区处于亚洲的东西两端,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海共建"一带一路"将引领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将带动双方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等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双方关系不断提升增活力、添动力。  相似文献   

7.
三、为发展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在中国和非洲关系史上,周恩来总理这次非洲10国之行,为发展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于1990年7月2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虽才10年刚过,但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却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试就当代中沙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的发展情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此后中东各国的相继独立共同开启了双方人文交流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方各领域人文交流日趋活跃,成就斐然。本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人文交流的成就、特征和意义作了简要梳理和评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研判和展望。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双方的人文交流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深化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到1990年中国与沙特建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共同努力,中阿经贸合作已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阶段。双边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双向投资、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都取得积极进展。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带动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中国已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汉语热"持续升温。但中阿经贸关系依然需要创新求进,不断拓展深化,同时必须注意前瞻调研和及时应对,努力规避因中东形势动荡冲击而形成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2.
60余年来的以中关系历经波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色列就寻求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因朝鲜战争与万隆会议等故使得以中关系趋于冷淡并中断。中美缓和、以埃媾和以及中越战争为中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香港开始成为中以军事、经济与政治合作的桥头堡,两国最终于1992年建交。由于以阿关系的反复、以色列对华武器出口中的美国压力以及中国内部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等因素,中国在以阿之间平衡取舍,影响其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成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中国的重要地位,以色列需要制定契合国际体系转型的对华新政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体系转型加剧,各种全球性议题中,国家间或国家与区域组织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各自需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与海合会国家作为后发国家,在此期间的国内外环境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双方发展在地缘经济上呈极强互补趋势,自贸区建设谈判也一直在议题之中。中国在总体发展战略和外交布局下,着力提升经济外交,海合会国家则是中国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实践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试探讨双边地缘经济联系,梳理中国与其经济外交脉络,明晰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和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自的利益诉求,展望双方进一步合作以达共赢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自"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双方良好的政治特殊关系,这种政治特殊关系既不同于联盟关系,又超越了普通国家间合作关系,具有"战略合作"之特点。未来十年,中阿战略合作将迎来历史机遇期,但"中阿合作论坛"能否上升为类似于上合组织的多边组织,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促进因素来看,中阿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对重大国际问题持相似看法,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共同倡导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文明对话,这已成为中阿战略合作的利益和价值基础;从制约因素来看,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其缓慢的一体化进程和在安全上依靠西方国家,亦影响其与中国战略合作的深度。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还须消除"伊斯兰威胁论"和"中国威胁论"对双方民众的影响,提升对方在中、阿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offer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losedown of a Starbucks café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historic sites in Beijing, China, under the pressure of a Web-based activist campaign. Adopting the circuit of culture model,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intricate role of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within an Internet-based media context, as well as the tension surrounding the conflicting identities between Starbucks’ global presence and the local sensitivity attached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the Forbidden City. This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role of new media (e.g., blogs)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中阿关系是中国重要对外关系之一,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前,中国就同该地区有友好往来。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始终贯穿中阿关系的关键词是:友好、合作;贯穿中阿关系的精神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8.
Since World War II, government-sponsored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and public diplomacy have become more visible and sophisticated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hina is no exception. It is not immune to the compulsion and communication imperative to reach and woo the public,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vested interests. From propaganda to public diplomacy, the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forms and scopes, mainly including government-owned media outlets aimed at foreign audiences, state-subsidized media organizations as quasi-governmental instruments, overseas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s designed to sway public opinion to win general support for the nation involved or to repai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maged by terrorist attacks and other man-made crises, and recruiting and bribing journalists as clandestine operatives. Whether such practices have been effective in changing hearts and minds among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however, is open to debate and remain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With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look at how China comes to be viewed as an object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at cast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prism of either propaganda or public diplomacy.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世界联盟与伊斯兰合作组织是泛伊斯兰主义制度化的产物,伊盟主要通过朝觐平台间接对伊斯兰国家政治施与影响,伊合则通过推进议题的方式直接对伊斯兰国家政治产生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发展与这些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并取得了宝贵历史经验与良好的成效;在明确我国与泛伊斯兰国际组织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资源优势、基本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对中东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文外交的应对之策,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人文外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