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农同志最近发表了新著《中国的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一书,內容是和他过去四部著作——《中国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氏的前封建制》、《西周与东周》连贯的。有许多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他自已的看法,同时重点的探讨了中国历史上领主制转变  相似文献   

2.
当李亞农同志发表“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和“周族的氏族制和拓跋族的前封建制”以后,一九五四年我會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消息”上著文評介。当时国內历史学者却报之以沉默,而国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却把“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譯成了外文出版。最近兩年来,李亞农同志又繼續发表了“殷代社会生活”和“西周与东周”,并將过去出版的三本著作不断地加以修訂。正如他在“西周与东周”的序中說:“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在出版之后,承各方面的朋友們同志們好意地指出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因而在重版之际,都有所改正”。作为一个中国历史科学工作者来說,李亞农同志把他多年辛勤鑽研的結果貢献給中国历史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吴于瑾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历史”的总论,提出了目前我国世界史学界的新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应分三个形态,即原始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木主义制)、高级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制、共产主义制).传统的“五阶段论”以阶级斗争为主导,把“亚细亚社会”称为原始公社制,把古代社会称为奴隶制.“三形态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认为“亚细亚社会”不专指原始社会,而是指在东方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亚细亚生产方  相似文献   

4.
李亚农先生在他所著的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后编中说,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由封建社会改变成了“前封建制”社会,“这种前封建制”是由“氏族制的土地制度与封建制的剥削方式混合而成的”社会制度。我认为这种看法在观点上很有问题,这里特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错误之处尚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被逐渐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基督教为例,最初基督教同奴隶制经济相适应,起着维护奴隶制社会的作用;随着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了同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随着封建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关于这一点国内外都有过论述。(陈国强《中国人类学发展史略》《人类学研究》试刊号1985年;(美)顾定国《变迁之风》《社会研究》第54卷4期,译文见《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141期)中国人类学的重建也过去了整整十年(1981—1991)。本文拟对这十年人类学发展历程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就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而言,其对于文学的分期大约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按社会形态分,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就分为奴隶制时代的文学、地方分权的封建时代的文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创始时代的文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衰弱时代的文学等阶段。另一种是根据朝代划分,象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分作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等阶段。还有一种是按历史时期分,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就分为古代、中世、近代等阶段。这三种分期法中,第二种最为通行,因为它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重视时间顺序的思维方法,因此现在各大专院校文科开设文学史课,都是按朝代分期讲授。但这三种分期,无论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第一,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而不是指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下简称《起源》)。该书阐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如何从原始氏族公社中萌芽生长起来,进而探讨了阶级社会中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客观地依次发展的过程,特别着重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地被共产主义所取代,从而精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的掌握,就成为历史唯物论的史学方法。下面就几个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令人注目的成就,但这仍多属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从宏观上研究与把握近代文学的总体结构、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的著作还不多见。199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延礼同志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下均简称《发展史》)就是适应学术界这种需求而出现的这样一部专著。此著意在全面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及其发展规律。该书篇幅宏富,视野广阔,论述精辟,体例谨严,在占有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做到了史论结合,论由史出,史中有识,公允稳妥,是著者  相似文献   

10.
鉴别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是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世界上各国封建社会的类型和特点,互有区别和差异,但封建社会中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史实充分证明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历史阶段较长.对中国同欧洲、西亚及日本封建制社会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奴隶买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行到封建制度以后,奴隶制的残余仍然延续很长时期,几乎与封建制社会的历史相始终,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也是历史研究工作者应该研究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元朝一百年左右的期间里,奴隶使用极为盛行,超过了我国封建时代任何一个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中一个特殊的方面,这更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特别是蒙古史研究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问题。 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劳动力获得了价值”“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奴隶的买卖,正是这种劳动力获得了价值的重要标志。所以,笔者从这个问题入手,来研究元代的奴隶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山大学哲学系梁庆寅同志编著的《辩证逻辑学》一书出版两年以来,经过部分同行教学实践的检验,反映很好.我在辩证逻辑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地研读了这本《辩证逻辑学》,很有收获.我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的显著优点:首先,该书是一本潜心研究之著.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逻辑理论.研究辩证逻辑学,最基本的就是要把辩证思维研究清楚,当然,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辨证逻辑学》的著者,在研究辩证思维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做了较为细致、深入和严谨的考察和探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方面,著者从历史上对辩证思维进行了考察,指出逻辑思维是历史的发展的,辩证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一个阶段和形态也是历史的发展的.该书具体地把辩证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朴素的辩证思维.这是辩证思维的初始形态,以天然纯朴的形式出现,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反映、描述了自然界相互联系、变  相似文献   

13.
<正> 陈叔平同志的《巴黎公社与中国》一书最近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他十年来孜孜不倦钻研的成果,不知几易其稿而成的.我一直注视他在这个课题上的努力:1981年拜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晚清时期我国有关公社的报导及评论;1983年又读到比较完整地叙述到公社在中国历史各阶段的反响;1984年再看到综合论述巴黎公社与中国的文章,实际上也只写到十年浩劫前夕,总令我感到著者尚未尽兴发挥,言有未尽.现在出版了盼望已久的这部专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116-116
黄丽云撰写的《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一书,由台湾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年4月出版。该书共分九章,每一章都围绕该章主题收集了全面而系统的数据,让数据自身说话、论理。同时,著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一种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上来研究具体问题。该书主要是研究台湾的龙舟竞渡,但著者不是就事论事地研究,不是堆砌资料,而是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展开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之一,然而,对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原始公社制延续说、奴隶制确立说、奴隶制巩固说、封建制确立说、封建制巩固说,对此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日本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变革,其确立的社会具有明显的封建制特点,大化改新使日本封建制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8.
汪英 《社会科学家》2006,1(1):190-193
上海的广播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引进的电子媒介,在社会生活各领域转型的背景下,广播经历了兴起、繁盛和整顿中繁盛的十年兴盛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中国化、上海化和国家化的历史演变轨迹,与社会生活发生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部论坛》2013,(5):109
本刊从2011年1期起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标注,根据GB/T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CAJ-CD B/T 1-2006《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如下说明:一、正文中的标注(1)正文中参考或引用了有关文献的地方用"(著者名,出版年)"标注,著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中国人著者标注姓名,外国著者只标注姓氏;若有多名著者,只列第一著者,空半格后加"等"或  相似文献   

20.
《西部论坛》2011,(5):109
<正>本刊从2011年1期起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标注,现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CAJ-CD B/T 1-2006《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如下说明:一、正文中的标注(1)正文中参考或引用了有关文献的地方用"(著者名,出版年)"标注,著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