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的温靖邦同志的文章《关于自然美的本质属性》,批评了瓯群同志在《论“比、兴”与自然类》(《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一文中所持的论点,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本质属性的见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难于回答的复杂问题.瓯群同志从艺术对自然美的反映(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温靖邦同志从自然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角度,否定了瓯群的主张.这种不同见解的交锋,对于促进美学问题的探讨,提高美学研究的水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这是美学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和1857年前后发表的《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济学著作中,有关金银的美、矿物的美和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同志在《美学论丛》第一期(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上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这是美学上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和1857年前后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济学著作中所做有关金银的美、矿物的美和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同志在《美学论丛》第一期上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一文,对金银  相似文献   

4.
严昭柱同志的《自然美论》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从理论上论述了自然美的根源、本质与规律。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美的专著,为我们揭开自然美的奥秘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公认有三大美学流派:朱光潜美学、蔡仪美学和李泽厚美学。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他们彼此曾有过激烈的论争。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论争可归结为美的本质的分歧,而分歧的焦点正集中在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批判了忽视自然美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正是对主体性的反思促使阿多诺重新思考自然美,他对自然美的提倡同时是对主体性的一种批判.阿多诺对自然美概念的重新思考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论自然美的文章又多了起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美的形态等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美学论丛》第五辑发表了《论自然山水的美》的长篇美学论文,别开生面,试图从山水诗和山水画论来考察自然美,读后使人耳目一新,从中受到些启发和教益。但是,同时又感到以山水诗、画论为理论根据来考察自然美本质的方法似乎有些欠妥。故不揣冒昧,就自然美本质的方法论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不是一部美学著作 ,但提出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其涵义是丰富而深刻的 :劳动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 ;自然美也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瓦尔登湖》叙述了亨利·梭罗本人的一段简朴而又崭新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其中所描绘的自然以及林中生活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即自然美和与梭罗生活哲学相结合的境界美。文章通过分别探究《瓦尔登湖》的自然美和境界美,以及东方人的观点和其老师爱默生对他作品的影响,更进一步地挖掘和探讨作品的美学价值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家董辅礽同志和该所经济学家李泽中同志,应我院邀请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三十日在我院政教系讲学.董辅礽同志的讲题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价值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李泽中同志的讲题为:《关于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此外,李泽中同志还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雇工等若干理论问题与政教系部分教师举行了座谈.董辅礽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目标”、“道路”和“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命题的含义.他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除了具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方面以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登载张雪明同志的《释尼田——与张政烺同志商榷》.最近,我才见到这一期学报,既蒙张雪明同志不弃,把问题提出来要进行商讨,我理应回答,以下就该文的顺序谈几点.原文说:"《说文》肖'从肉小声',值得重新考虑."又说:"从宀肖声的宵,金文作?或作?(见《宵簋》),肖字从月而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的文艺理想观是对儒道文艺思想的融汇整合.首先,关于文艺本质观,《淮南子》坚持了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强调了它是人的心灵自由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其次,《淮南子》从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源动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至情"观,第一次全面突出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征,其影响深远.再次,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风格,《淮南子》主张阴柔与阳刚并举,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风物传说与劳动者的审美观》一文以民间风物传说作为材料,论证了劳动者关于自然美的审美观的两个内容:一、重自然美的社会性超过自然性;二、强调自然美与善的联系超过与真的联系。那么,给生产者的审美观以怎样的评价呢?本文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两种审美观的差异、对立和相互影响 “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鲁  相似文献   

16.
在美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9页),次之是社会美,再次之是艺术美.但在人类的美学观中,社会美学观却是出现得最早的.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8.
《正纬》是《文心雕龙》全书中常被人们忽略的一篇,是“文之枢纽”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薄弱性及其带来的后果,就愈加暴露出来了.例如在对《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的讨论中,持“以佛统儒”说的马宏山同志即以其对《正纬》的分析作为论据之一.而孔繁同志主要为与马同志商榷而作的《刘勰与佛教》一文则指出:“刘勰在《正纬》篇还提出‘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表达了儒家不提倡多言鬼神的主张”,“其反对宗教神学的意义远远超出对谶纬迷信的斗争”,“这是  相似文献   

19.
论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探究原生态自然美并把握其独有的美学特征不失为审视自然美和探究其根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自然美,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困顿,主要是囿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进路,没有从原生态自然起点考量自然美的逻辑起点,粗略地把握自然必将使对自然美的探讨走入死穴;而对原生态自然美价值的探讨与重视则是对人类忽视原生态自然的辩驳与理想诉求.尤其是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威逼之下,对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的考量是我们人文精神的一项必要的历史担当.因为,保护自然美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是使整个人类精神完整性的表现与最基本的保障,也是让自然生命魅力自由呈现的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20.
周义澄同志《论科学美》一文(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对“科学美”作了探讨认为在“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样两种人们公认的“基本的美”之外,还有“美的一种高形式”,即“公理、定律、定理、公式、实验、假说,可以使人神往、迷恋,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