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范围副词一般可分为两类:总括范围副词和限止范围副词。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类。笔者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总括范围副词进一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的意义相当于“一起”、“共同”,第二小类的意义相当于“都”’、“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谈第一小类。本文主要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这一小类词进行描写,进而探究造成范围副词用法特点差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4.
论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忒”是一个方言副词,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结合大量的语料,包括《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角度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包括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合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类表示程度恰如其分,合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都”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作副词,具有总括作用;一种是用作语气词,具有强调作用。副词“都”的总括对象主要是名词性成分,它可以分为左向、右向两类总括形式。左向性中包括总括主语、状语和介宾词组中介词的宾语,右向性中主要是总括宾语。副词“都”也可以与其它词配合构成部分总括。语气词“都”表达强调语气,它的强调作用也可以分为左向、右向两种形式。左向强调主要采用“连…  相似文献   

6.
“都”的语义功能与“都”字歧义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都"字的语义功能,以及它与"都"字歧义句的关系。"都"在语义上表示总括,它既可以总括由NP所表示的事物,也可以总括VP所表示的动作或事件。在"都"字句中,NP、VP所表示的可以是"都"所总括的全部,也可以是一部分。能与"都"产生语义联系的成分会多个共存,这样"都"字句就会有歧义。消除歧义主要有两种办法:1.上下文提供信息,使某一成分的语义得到强化。2.这些不同的句法成分在数量意义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而"都"与这些不同特性在语义联系上有不同的优先性,这样歧义也可消除。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汉语副词“果真”语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果真”的语义、语义框架及语义指向。认为语气副词“果真”是表示推断语气的,推断的结果可能与所说所料相符,也可能不相符,在语义指向上不仅可以指向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指向整个句子。  相似文献   

8.
语法偏误分析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偏误分析二题李大忠(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中心)一、都副词“都”有好几个意义:有的大致相当于“甚至”,如“我都不知道你姓什么”;有的近似于“已经”,如“太阳都升起很高了,快起床吧”;还有一个意义是表示范围的,即一般语法书所讲的“总括全部”。我们搜集...  相似文献   

9.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0.
“通常”一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常用词语,表示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有规律有条件的行为状态。但是,在近代汉语中,“通常”除用作表示一般情况的状态副词外,还用作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体现较为明显,其用例如: (1)漏明儿倒好了,通常看不见。(49,718) (2)我路上撞见,通常没合他作揖。(64,912) (3)似这几日我看菩萨的面上,不合你一般见识,谁想娇生惯养了,你通常不象样了。(65,926) (4)狄希陈唬的个脸蛋子莹白的通长没了人色,忘了作别,披…  相似文献   

11.
总括范围副词分为两小类。前文已论述了“皆_1”类,本文论述“皆_2” 类。如前文一样,作者仍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皆_2类词进行描写,进而论述皆_2类词的来源及其语义指向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方言副词的“忒”其语义内涵主要包括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含有贬义、否定的语义倾向;一类表示程度很高,含有赞赏、肯定的语义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忒”在《红楼梦》中仅仅体现了否定性的语义内涵,而在现代鲁南方言中“忒”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语义内涵均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声学实验说明,在“都”的总括歧义句中,句子的最重音分别集中在总括的不同语义指向部分。“都”所强调部分的基频、时长和音强三方面要素的变化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性和规律。并从听辨实验上得出,这些声学上的规律在语音上是比较明确的区别特征。从中拟测出各种重音在句中成为焦点的可能倾向性顺序为:对比重音〉话题重音〉常规重音。  相似文献   

14.
中古汉语副词“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汉语副词“更”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既可表示转折或反诘语气,也可表示动作行为、情况反复、轮迭进行或出现,还可表示程度的加深;在语义指向上,副词“更”既可指向主语、谓语,还可以指向多个成分。在整个中古时期,各种用法的发展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也、都、只”排序属于多项副词排序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一般认为与语义辖域和语义指向有关。用大规模语料来验证,语义辖域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用例,但不能解释“都也”和“都……也、只……都、只……也”词序。语义指向可以解释大部分的“都只”用例,但不能解释“都、只”指向同一对象的用例,同时“也”的语义指向有较大分歧,难以作为排序依据。语义赋值是指词的具体化,是成句的基本要求,词语排序以保证赋值关系清晰明了、认知处理简单省力为原则,所有“也、都、只”用例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此外,“也、都”词序还受到句法语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范围副词分表总括、表限定、表类同三类,各次类间语义是相对独立的。但在范围副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部分范围副词语义既可表总括又可表限定。选取其中的“各”“净”“索”“专”四个范围副词,对它们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对立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after all”和“毕竟”在最初皆可表示“完毕”,它们都由时间义演化为让步义、转折义和认证义等。Traugott(2004)认为“after all”的语义经历了从邀约含义到一般邀约含义和规约含义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在Traugott等研究的基础上论证“after all”和“毕竟”的语义演化是信息复合的结果,信息复合是促使这两个词语最终由时间副词演化为语气副词的共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通常是这样给语录下的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分析出三个要素,即(1)最小的,即不可再分割的.(2)有语音形式;(3)有意义.三者缺一不可成为语素。“儿”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独自成为单纯词,又可以和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养儿防老”、“儿不嫌母丑”等,这里的“儿”都自成音节,独立成词.表示父母对儿女的统称,或儿女对父母的自称。这个“儿”独自成音节,有自己的语音形式,又有意义,而且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一定是语素.“儿”除了自成音节外,还常和其它语素构成词:…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都"表示"某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在语义上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而且无一例外"的语法意义。"同乡"一类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都"的语法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副词的语义归纳和语义识别关系密切,但两种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多功能副词的语义识别需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音因素、句法结构因素、相关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推理等百科知识。现代汉语副词“都”具有总括范围和强调极性两种基本功能,这两种功能在真实文本中的实现有相应的文本因素表现。准确识别副词“都”的功能对于正确理解话语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