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句话几乎被所有的语法书引做多重复的例句,大多数语法书都在分析该句的第一层次时有所失误,即断定为并列关系,我以为正确的划分应是: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 并列 因果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 并列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条件 因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调行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把句子成分分为“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而特殊成分中又以“独立成分”为主要讲述对象.[注一]1.这个问题,不瞒你说,我一时也弄不清楚.2.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3.唉呀,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啦?这三个句子中的“不瞒你说”、”孔乙己”、“唉呀”,许多语法书都叫它独立成分.  相似文献   

3.
注重语义语用分析 ,是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一书的显著特点。本文从句子整体格局的分析、句子构成成分的分析、句法结构转换的分析三个方面 ,对此书上卷《词句论》中有关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语义语用的论述加以考察 ,目的在于深入认识《中国文法要略》独特的语法理论、方法及其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句型理论,语法界一向纷争较多。《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集众家之所长,在《暂拟体系》的基础上取消了“联合”与“偏正”之说,增设“句群”新内容,使句型理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然而在句子关系的划分问题上,目前许多语法书对于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假设关系与条件关系等,都基本采取分别列出、各为一类的分法。笔者以为这种划分是欠完善、欠妥贴的,它必然导致标准不一、关系交叉和混乱等现象的出现。 一、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讲:并列关系是“几个分句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情  相似文献   

6.
“连”字是介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连”字的词性,自从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特介提宾”这一说法以后,“连”字作介词的说法就广为流传,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影响。许多讲语法的书和文章都持这种看法。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到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说:“这个连字算什么词呢?除名词、代词、形容词它决不是之外,其余的都有点拉得上。”最后吕先生还是“仍然作为介词”处理的。(注)以后的语法著作大都陈陈相因,沿用此说。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句子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单位。因此,句子的研究在语法研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说句子研究是语法研究的中心也不为过.句子是由词组合起来的,语法便是研究组词成句的组织规律的。陈望道先生在《文法简沦》中提出语法研究“以词为材料的基本单位,以句为陈述的基本单位”。任何句子都必须表达完整的意思,必须具有句子的停顿与语调,必须将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形成句法结构。句子的形式规律以句法结构为中心。句法结构的分析离不开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表示句法关系的,没有关系也就没有组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位先生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 ,共同开创了语法时期 ,吕氏《中国文法要略》(《要略》) ,王氏《中国语法纲要》(《纲要》、《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理论》) ,高氏《汉语语法论》(《语法论》)便是其间的代表作。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一文指出 :“吕、王二氏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两部著作 (笔者按 :是指吕氏《要略》和王氏《语法》)几乎是同时出版的 ,同工异曲 ,各有千秋。”而高氏的语法体系同样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一直产生着深远…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句组?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中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指出,“句群,也叫句组,或称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组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这里包含有这样三层意思: 1、在语法上,句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衔接连贯的句子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2.
任学良同志在他的《汉语造词法》一书中提出:“词头是词干的前加部分”,“词尾是词干的后加成分”。词头和词尾都没有词汇意义,不能作造句材料,只能作构词成分。它们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表示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句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法体系的面貌。正因为如此,在修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的讨论中,人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在句子的分析方法上。对《暂拟》所采用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全盘肯定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肯定否定兼者有之。经过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以下简称《说明和要点》终于诞生了。它是未来的《教学语法试行方案(普通教育阶段适用)》(以下简称《试行方案》)的基本依据。《说明和要点》吸取了前一阶段讨论中的一些好意见,吸取了近年来比较成熟的新的研究成果,在《暂  相似文献   

14.
话题浅说     
1982年,胡裕树、张斌先生发表了《句子分析漫谈》,提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要区分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和搞清主语、施事、话题三个概念。自那以后,在汉语语法学界,话题成了热门话题。 话题(structure topic)这一概念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来的,它是指言语交际中陈述的对象。例如: (1)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孙犁:《荷花淀》) (2)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陶铸:《松树的风格》)上面例句中标线部分都是陈述的对象,都属于话题。与话题相对的即陈述话题的部分叫做述题(comment)。  相似文献   

15.
汉日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领域。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点固定原则"角度,对《孔乙己》的汉日语料进行了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显性衔接机制在汉日语篇中映现的特点,指出日语语篇更多使用指示词和接续语这样的显性衔接机制,语篇更具主观性;而汉语语篇则较多使用人称代词,属高语境语篇;通过观察"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中的显现,提出句子层面的研究成果"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的深刻影响”,一直把《马氏文通》从西方印欧语中移植过来的主谓二分的句子框架,作为分析汉语句子结构的唯一模式。造成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长年累月说不清一个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的现状。因此,不能不使一些语法学者对主谓二分是否适合一切汉语句子提出质疑。一九七六年美国语言学者李讷和汤生根据调查证据指出,语言有四种基本类型:注重主语的语言;注重话题的语言;主语和话题都注重的语言;主语和话题都不注重的语言。汉语属于注重话题的  相似文献   

17.
“前置宾语”之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九二四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著者黎锦熙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一说法,此后许多著名语法学家都表示赞同。一九五六年,《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也采用了这种主张,不过,缩小了所指的范围。为阐述“暂拟系统”而编写的《语法和语法教学》一书中有一篇《宾语的位置》,专就“前  相似文献   

18.
一、主位述位结构是汉语的一个固有特征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以下称《导论》)一书中指出,英语中的一个句子不但可以按句法结构划分为主语、谓语,还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说话者表达的信息的出发点,是陈述的对象,述位则是发展主位的部分,是对主位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英文汉诂》是严复为英语初学者编纂的一本语法书。从此书中,可以分析出此书的编纂特色:"以己之昭昭,启人之昏昏"为指导思想,体例上整体性和系统性兼备,内容上以汉语为参照,融汇古今中西,形成多元化阐释语法模式。这些编纂特色对当今的语法书的编纂和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法学在我国成立較晚,直到公历一八九八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书出版后,纔有第一部比較完整而有系统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但这不等于说在《马氏文通》以前根本沒有人做过这种研究工作。远在周末,有些书中已经讲到语法上的了些现象,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中期,也有不少的学者就语法问題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不过这些研究多是零碎片段,未成体系,始终未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现在就其发展情形可分两大方面来讲:一是语法观念的产生和运用,一是语法术语的创立和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