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魏彩霞 《社科纵横》2008,23(1):109-112
中国谋略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由于"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被逐渐广泛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谋略文化又掀起了新的热潮.正所谓"贤则谋,不肖则欺",谋略的滥用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政治上玩弄权术、经济上坑蒙拐骗、社会交往中勾心斗角.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先贤早就提出了"度义因民"的权谋适用法则,其中谈论"义"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义利之辩",但儒家的"义"强调宗法血缘等级制,与当今公平正义的标准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应弥补传统儒家"义"的缺失,建构符合现代标准的正义内容,将谋略的使用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4):105-108
先秦时期商业道德中爱国助民、善行广布的崛起之道,遵守"义重于利、见利思义"义利结合道德精神,注重"以诚为本、诚信经商"的从商之道,发扬"敬业奉献、勤劳节俭"的创业精神,不仅为古代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与商人精神世界起到了指引与推动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经济活动中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确义利观是我国外交政策理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用其指导中国周边外交不仅在于周边地区发展中国家多,而且在于周边地区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从学理上看,正确义利观是对西方“利益观”和中国传统“互利观”的超越。理解正确义利观的关键在于理解“义”和“利”的关系。“义”可理解为“讲信义”“讲义气”和“重共赢”。“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以义为先”“义利相兼”。在指导中国周边外交时,正确义利观需要坚持和平发展、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等原则。以正确义利观指导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抗疫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增强了我国在周边地区的感召力、亲和力,同时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富民思想与义利之辩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高力克如果说追求物质丰富的“生产力标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那么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要在转型中国才真正取得其价值合法性?为什么在西方被归为...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贵义贱利的一片噪杂声中,陈亮异军突起、大唱反调,为后世留下了颇具特色的义利学说。学界说到陈亮的义利观,基本上都认定他是主“义利双行”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愿以本文试陈己见。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有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①。陈亮所论的义、利概念,也有这两层含义,而尤以后者为主. 陈亮的义利观是适应南宋富国强兵、抗金御侮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理学家尤其是朱熹的义利观尖锐对立的。当时,程朱…  相似文献   

9.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10):24-28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主义义利观、墨家和法家贵义重利、贱义尚利崇法的功利主义义利观以及道家绝义弃利的虚无主义义利观等在内。而以儒家义利观为主导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创新与发展,它坚持贵义重利、义利并重以反对重义轻利、轻义重利,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倡导义利兼顾、义利协调以反对以义去利、因利废义。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小说家只有凭借艺术结构才能使艺术构思成果定型化,使作家心灵世界的小说胚胎演化为客观世界的实体。对于成型的小说来讲,艺术结构是作品的支架或依托。鉴于此,当代小说家重视作品的结构,并对它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锐意创新。  相似文献   

12.
涩泽荣一在实业思想上,把来自中国的儒家精神与效仿欧美的经济伦理融为一体,奠定了日本企业经营思想的基础.他的<论语与算盘>,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被称为"商业圣经":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经营理念和儒商的处世之道,包括:"士魂商才"的经营原则,"义利合一"的求财之道,"信为根干"的企业精神,"其争也君子"的善意竞争意识,"回馈社会"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3.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14.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现则奠定了整个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思想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现时代的正月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而且有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由孔子肇始,经盖、苟续成的。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乔心则主要是抬物质利益或个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义利之辩是复盖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性课题,义利平衡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义利两极的倾斜、转换,强调应从义利不相一致的矛盾出发进行反思,从承认对立中去探求解决对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文章对义利相兼、义利统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邦彦《兰陵王.柳》和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这两首词脍炙人口,但“柳阴直”和“两重心字罗衣”这两句如何理解,历来看法不一。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柳阴直”之“直”乃“长”之义,“两重心字罗衣”是指绣有重叠的心字花纹图案的罗衣,寓有心心相印之意。  相似文献   

17.
赵树功 《学术交流》2006,(1):155-159
对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史上多有不同。尤其是“义”的内涵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解释。其实,这个“义”是中古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文义”之“义”,是当时文人重要的学术才能修养,它是玄学所关涉的经典和对这些经典要旨的领会与清谈的一个总称。义的表达手段主要是清谈,而清谈除了有口谈,还有笔谈或是为谈论准备下的文字资料及记录,“义归乎翰藻”之“义”,正是这些文字资料的代表,而非一般性的“意义”或者朱自清所云的典事。  相似文献   

18.
叶娇 《学术交流》2006,(6):137-138
古汉语中存在着不少义为“裁剪”的词,经过辨释,发现这些同义词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制”,汉代以前裁衣的通称;“裁”,汉代以后裁剪衣服的通称;“割”与“制”、“裁”同义连用时表示裁剪衣服,不能单用。而“剪”,本为截齐义,剪刀并不用于裁剪。至南北朝,剪刀始用于裁剪衣服,于是“剪(翦)”也以同义连用形式用为裁剪义。元代之后随着剪刀形制变成铆钉式,“剪”也单用表裁剪义。大量存在的裁剪类同义词和古代社会服饰用料、裁剪工具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原始仁学面对的自然、社会、知识环境与现代社会迥异,而原始仁学及其现代义解所共持者为:义利之辨和紫朱之辨."义利"为仁学伦理学之原则,"紫朱"(真伪)为仁学伦理学之方法.将二者运用于当前国内外学术现象,以新仁学之"义镜",反射出错综复杂的文化学术界之"利薮经纬":今日国学、汉学、留学文化所内嵌之功利主义固疾,实导致中华文化在物质性成就不断提升的同时,将结构性地降低其民族精神文化之水准.对治之策正是返归仁学精神本身.历史辩证法在于:最古老的东方伦理学智慧,在最现代的西方等符号方法论协助下,将有效提供人文科学现代化的认知标准和工具."伦理学"(传统原则)必须与知识论(现代工具)结合,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精神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