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1):107-114
清代是竹枝类乐府的泱泱大国,各类《竹枝词》现存23000馀首。其中,"海外竹枝词"数量众多,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朝鲜、法国、德国、英国等。内容上,或记录亚洲各国的风土民情,或介绍欧洲各国的工业文明,在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清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霞 《日本研究》2005,(3):92-95
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国。相隔十余年后的1853年,培理率美国舰队强令日本开国。中国和日本相继陷入民族危机之境。再隔十余年后的1868年,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迈进了近代化的行列。如此的历史进程,令学术界展开了有关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各个方位的探讨。本文试图以鸦片战争为契口,从吉田松阴分析鸦片战争的教训,反窥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面临国家民族危机关头的所思和所想,进而透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前奏历史。  相似文献   

3.
赵晓靓 《日本研究》2013,(2):124-128
夏目漱石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其关于明治近代化的批判也在日本思想史竖起了一座丰碑。留学英国期间,他通过对英国社会及文明的内在观察,树立了“自我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并据此对明治国家的近代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揭示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任云英 《唐都学刊》2010,26(4):83-87
目的:近代西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巨变,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转型过程为建国以后西安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今天城市建设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历史文献、档案以及实地踏勘,采用交叉学科分析方法,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表征及其成因;结果:揭示了近代西安城市中心模式、交通结构、工业发展及其布局特征、商业空间、绿化休憩空间、祠、寺空间以及居住分异等7个方面的演变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陈小锦 《创新》2007,1(4):79-82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准现代化的人事考试制度,考选人才方面既吸收了古代考试的公平精神又采纳了西方文官考试的先进理念,具备了近代化的特征。从人才的选拔看具备了公平性,但体制的缺陷使其任用的成效不尽人意,阻碍了它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统治者的昏庸、领导者的缺陷、国民心理的障碍、理论的孱弱及动力错位等方面破译近代中国的开放及近代化之轮无法到达富国强邦彼岸的原因,从而为今天中国如何开放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 ,近代北京书业有了长足发展和结构性变化 ,从而为现代北京书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从北京近代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分析书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指出“近代北京书业发展的动因在于北京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上海城市扩张过程中 ,城郊农民紧紧抓住城市发展机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改变旧有种植结构 ,发展商品经济作物 ;拚弃落后技术 ,引进新技术 ;改换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规模经济 ,显示了近代上海农民较强的现代化欲望 ;同时也证明至少在城郊农业社会并不缺乏农业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与制度创新 ,由于国家和整个社会没有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 ,从而延迟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裴晓军  李倩 《唐都学刊》2013,29(2):99-103
《秦中官报》是创办于陕西早期的一种综合性官办报刊,主要刊载清政府重要谕旨、陕西省内社会新闻、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及文化信息.主要从《秦中官报》中的“秦事汇编”一栏着手,从教育、水利、工农业等方面来分析清末陕西的早期近代化.《秦中官报》为我们研究20世纪初转型期的陕西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劲颖 《社会福利》2012,(12):23-23
公益平台开放化趋势.一方面,公益平台项目发布的社会开放度在提高.即从成为社区服务公益项目的发布平台,到成为民政公益项目的发布平台,再到成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的发布平台.未来发展趋势是成为上海社会公益项目的发布平台.另一方面,公益平台日常管理的社会开放度在提高.公益平台合并前,事业单位负责公益招投标平台日常管理,社会组织负责公益创投平台日常管理.虽然社会组织似乎占据半壁江山,但实际上公益创投的规模远远小于公益招投标.公益平台合并后,有关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的项目受理、项目评审、项目实施管理等事务性工作都委托社会第三方——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这一社会组织具体实施.未来发展趋势是社会组织在公益平台中的参与度、活跃度将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11.
池莉 《东西南北》2008,(1):70-70
上海的现实主义是冬虫夏草,性味平和,是中国的温补,既补内虚,也补外躁,还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出发,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各条款在签订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观念来阐释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中看出作为中古阶段的中国在体制和观念上与近代化的西方有着怎样的差距和碰撞,由此真正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戴鞍钢 《浙江学刊》2006,1(5):49-54
1843年上海开埠后,很快取代广州,跃居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历经百余年,屹立东海之滨,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辛亥上海光复后 ,对周围农村的影响 ,首先是政权的更迭。新政权的成立 ,给上海地区久已期盼的减轻赋税负担带来希望。军政府宣布将一些苛捐杂税豁免 ,以苏民困。但从中受益者主要是那些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众多贫苦佃农则被忽略。封建帝制倾覆后 ,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 ,也给周围农村经济的演变带来促动。辛亥革命对上海农村人们思想观念和民风习俗新旧嬗变的推动 ,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4,(5):52-53
拿到那本蓝色封面的证书,邱瑜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中国内地首批职业 “社工”。与邱瑜同时获得职业“社工”身份的,还有另外280名社会工作师和1145位社工师助理。他们分别服务于上海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婚姻管理、司法矫正等相关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7.
顾飞 《东西南北》2008,(5):71-71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不是上海人,到上海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我发现上海这个门户城市,有太多地方,竟然不跟你讲中文!上海的飞速发展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因此上海是不缺外商投资的。没有人不承认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国际化是否意味着你打电话去五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3,(20):68-70
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那段时期,对朱镕基本人、对上海,甚至对中国而言,都非常重要,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最微妙的一段时期。“左”、“右”之争重新困扰国人,“资”、“社”之辩,也拉扯着执掌权柄的政治人物。中国社会再一次面对向何处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赵建国 《探求》2006,14(4):76-79,55
上海日报公会是近代上海第一个报业同业组织,该组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会章,曾积极声援《神州日报》,促成中国报界俱进会,在民元报界名誉风波中与当局形成直接对抗。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是上海报界群体意识日益自觉的一个显例,可借此把握报界结社的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20.
1905年,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一百多年来,对于科举制度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以置身事外的身份和历史社会学的眼光看得更为深刻和系统。近年来,重新认识科举的呼声在壮大。本文将科举制度与晚清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着重阐述清代社会危机下的科举制度所呈现出的矛盾现象,并以此为分析对象,探讨清代社会结构的变动及科举制度在这种变动之中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即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中国,由人口增长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中,科举制度的存在成为缓和与转嫁这种危机的关键,发挥了强劲的社会调和的功能,进而使中国社会的稳定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