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一书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辑。该书是2013年4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主办的以"城镇化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人口城镇化的政策与体制"为主题的一次国际论坛的研讨成果集。精选了40多位国内一流经济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政策设计的思考文章。这是一本政策建议书。从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缓慢。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3.
京郊农民进入市场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郊农民进入市场的途径研究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郊区处《京郊农民进入市场途径研究》课题组执笔人:李兴稼,陈孟平一、现状分析与评价:农户经营的主要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和组织形式近几年来,北京市农副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由传统计划生产和统购包销的体制进入了...  相似文献   

4.
李静  白江 《求是学刊》2016,(5):62-68
文章首先提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全民福祉的提高,并将福祉定义为一种幸福的状态,包括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其次从居住条件、消费多样化、居民收入、人口拥挤等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全民经济福利的变化;从社会福利均等化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变化;从城市人口承载力、资源的消耗、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福利的变化。最后,提出了基于福祉增进的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国情、新特征和新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人口态势对城镇化影响加深;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产生重要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加速转向。上述转变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模式、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目标,重点剖析了当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体制机制建设、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城市治理水平与发展韧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民国时期北平西北郊区的农村为考察对象,其范围在距北平城墙20里以内,也就是今天海淀区西北二至五环之间的区域,例如北面的清河、西面的四季青、西北的昆明湖下游流域。文章综合参照当时的社会调查和报刊、档案,从郊区民众的角度解读郊区型农业。这种农业形态打破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满足了北京城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但是,郊区型农业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发展。在战乱不断的历史环境下,农业成为各时期政府竞相搜刮的对象和饥民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7.
建设东方世界城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这个角度看 ,目前在上海郊区蓬勃展开的以“一城九镇”为主要标志的郊区新城建设 ,决不是一项仅仅与郊区农村有关的孤立的事情。实质上它是把上海建设成为符合 2 1世纪要求的世界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上海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阮兴文 《社科纵横》2012,(11):58-60
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法律制度,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云南省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和用地方式,大胆尝试保护坝区农田与建设山地城镇,破解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矛盾,走地方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子。云南省玉溪市和大理州的实践试验表明,“城镇上山”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鉴于保护坝区农田与建设山地城镇的长期性与根本性,加强理论研究,创新法律制度,才是破解发展与保护“两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5):76-83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但由于人多地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具有成熟的城镇化经验。在土地利用方面,我国与日本具有高度相似的客观实际。鉴于此,文章对日本的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选取1950—1970年作为考察窗口,从人口密度及人均耕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率三个方面剖析了该时期日本的土地利用情况,发现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土地规划和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时期城镇化战略在我国已不合时宜”这一论点的质疑入手 ,文章着重强调了城镇化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可行性。并提出 ,如能以借鉴和反思以往城镇化的利弊得失为契入点 ,则城镇化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种地难问题成为全国性的紧迫议题和必须突破的瓶颈,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并从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等层面作出重大部署。山东省供销社积极把握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重大变化,借鉴日韩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探索以服务规模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应是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深度城市化就是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镇村市镇化、居民知识化、社会保障化。逆向城市化就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发展城市农业,发展废物零排放产业、废物利用产业、清洁清洗产业,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产业。文章最后就发达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出了6点对策,并介绍了可借鉴的美国市镇发展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新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它给社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形成新的发展趋势。文章重点分析新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从业态选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渐进式改革大进程的背景,论述了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国营企业改革的关系,实证描述了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状态,分析了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改革中政策调整带来的制度结构不平衡,详细阐述了非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旧体制的冲击,以及它对于国营企业改革深化的促进作用。文章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提出了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国营企业改革在制度性地位、发展重点、融合渗透方面的协调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北京提出 2 0 0 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如果单纯从经济发展的指标看 ,应该是比较乐观的 ,但从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重点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来说明 ,北京在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要解决。北京距离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 ,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17.
孙正林 《求是学刊》2008,35(1):66-70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大战略,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历程,分析了新农村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并以日本为例.对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体制并非一种单纯的物质、技术现象,它的建立也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和考察计划体制下的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文章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前提即人性假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人性假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发展模式、思想政治文化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转型困境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12):46-4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变革。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民面临的种种转型困境成为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仔细梳理农民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并予以科学分析,从政府这一城镇化建设主导者的角度出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民转型困境,以实现城镇化这一目标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罗辉 《创新》2016,(5):96-104
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于广西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现阶段,广西的城镇化主要体现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发展配套改革有序推进,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则体现为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然而,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仍然受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体制机制缺陷;政府规划引导之后,管理与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民进城成本高,生存条件艰难;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广西应提升"两化"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两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发展规划引领"两化"协调发展的作用,理清政府扶持"两化"协调发展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