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不可能使人与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把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也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段渝 《天府新论》2012,(6):159-160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  相似文献   

4.
长期研究中国城市史,特别是研究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熟悉西方国家城市的发展脉络,要了解和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和特征,也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以中国城市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为基础,透过城市史的角度,简单论述城市化与城市史概念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在城市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以探索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时光荏苒,真是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吾已行年70有余,渐入老境矣。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的同志们,给我在学术名家栏目内向广大读者述说个人学术经历与思想的机会。这种自传体的文字对我来说还是生平第一次。70余年,于时代、于国家而言,历经新旧中国两重天,又跨越世纪换新颜,当然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但回顾个人的经历,却是平凡得很。已做的事少可记述,想做的事还未做完。大体说来,迄今为止,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都可以集中在一件事上,那就是  相似文献   

6.
城市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文明样态、生产方式的变迁而转换。城市权利是城市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针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在不同的价值与方法论语境中对城市权利的认识有所差异,既存在以技术—经济为核心的城市权利观、以社会—政治为核心的城市权利观,也存在以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城市权利观、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城市权利观。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城市权利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具体展开与实现。城市权利是空间权利与社会权利的统一、资格权利与行为权利的统一、个体权利与整体权利的统一。在劳动价值论视野中,能够作为实践的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根本性的城市权利。确立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城市发展规律与我国国情相统一的城市权利话语体系、城市权利推进方式,对推进城市权利的合理化、规范化,实现中国未来城市与社会发展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05,(5):135-140
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如何加强传统学科建设,使传统学科增强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以新的视野、新的理念,阐释了“中国苏区史”学科的创设依据与价值所在,综述了该学科的主要特色以及学科建设的若干举措,回应了当前社会科学界传统学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史学交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中外史学交流史源远流长,不过迄至近代,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中外史学直接碰撞以来,才以其恢弘之势,写在人类史学交流的史册上。中外史学交流研究内容宏富,它将为史学史研究开辟新天地,即从它与汉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联就可略见一斑。中外史学交流多途贯通,其主要有译书、教学、著述和讲学等。中外史学交流对于正在迈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意义重大,也将给未来的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朱政惠 《学术月刊》2012,(1):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史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动态的考察,自然环境被视为积极参与历史活剧演出的能动因素。这种思想对史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用环境史的视野(即现代生态理念)观察经济史,可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应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消费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等等——加深或刷新我们的认识,使之成为经济史学科新的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辩证的分析。环境史研究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也可以从环境史的学术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很多教科书式的哲学史著述,读起来味同嚼蜡.其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对哲学这种思想活动的理解有偏差,即把哲学当作一种制作好了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思想方式.结果便是对某些哲学范畴或命题含义千篇一律地重复,从而失去了哲学应有的灵气.由于教科书负有向读者提供相对客观的哲学史知识的任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叙述古代哲人的思想成果的同时,把哲学思考的方式也带给读者? 后者是问题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史学发展中,迫切需要倡导兼指得失、尖锐泼辣的史学评论,需要对历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研究历程与状况予以学术性的总结、评析,需要加强史学史的研究。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同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方法,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统称之为"历史学科学术史",其实质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下总体强化与分支细化的史学史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历史学科学术史研究,可形成对史学业绩评定的学术性社会机制,对于克服浮躁的不良学风、保证历史学健康、繁荣地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纪检监察学"是研究纪检监察制度及相关活动的学说。将"纪检监察学"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科,对纪检监察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创建"纪检监察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纪检监察理论化水平,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纪检监察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治理效能。目前,创建"纪检监察学"的条件基本成熟,理想方案是在法学学科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并设置四个二级学科;以纪检监察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和联合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主推进学科建设,设立学科试点并建立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深化共建,加强融合,不断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曾洁 《理论界》2014,(5):102-104
宋代以前的都邑志如《三辅黄图》、《两京新记》等多是注重地理风土的记载而绝少涉及人物,即使到了南宋,官修的临安三志等作品也是延续了这一风格。南宋时的杭州已经发展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已是古史所未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体,只着重记述地理的旧都邑志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作品应运而生,共同书写了两宋都市的繁华,也引领了都邑志文体向生活史方向的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6.
杨长云 《社会科学》2007,68(8):80-88
在美国学术界,关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改革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中国学术界出于吸取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的目的,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仅仅是开始。为此要厘清这一问题研究的概况,以利于人们深入对城市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与前景,存在着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所谓"更积极的城市化"战略的观点,一是所谓"新乡村建设派"的观点。在分析评述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新农村建设既从属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普遍进程和长远目标,但又是这一进程中的特定阶段和环节,新农村建设之道路和前景的选择定位,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因此,第一,必须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第二,必须突出社会建设;第三,必须着眼于城乡自由流动,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坏的发展困境。通过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工业文明的发展思路才是中国城市发展陷入生态困境的内在根源。仅从技术、资金等外部层面加强环保,往往事倍功半,难以标本兼治。沿着工业文明的理路建设城市,只会在生态问题的泥潭之中越陷越深。只有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城市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走向生态文明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据《大公报》刊载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一则通讯,对照相关史料,确认近代学术界第一次大联合的北京中国史学会,其具体成立时间为1929年1月13日,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与会人数超过一百人。参加会议的六所高校并非都有史学会的组织,只有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四所学校有史学会组织,而且燕京大学历史学会是1928年秋刚刚重建的。  相似文献   

20.
史学史是一门具有反思性质的学科 ,是历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方面揭示史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促进史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论述史学与其它学科、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它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