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已有的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与仪式象征研究中,研究作为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祭祀圈"、"信仰圈"等理论模式不仅是乡村社会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分析框架,而且还是乡村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范式.但面对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混合性,尤其是乡村社会自身结构的变化,这些理论模式往往又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这些分析框架来展现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或多或少地违背了乡村社会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3.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仍有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乡村政治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乡村积淀了几千年的村落家族文化对乡村政治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整合、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法治等方面。乡村的发展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减少它对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来促进乡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能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带动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占里村旅游开发现状,从中发现并探讨了占里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建造技艺、社会伦理和艺术审美等传统文化要素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传统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面临消亡,传统村落保护和抢救工作刻不容缓。为此,要强化各级政府官员和村民的保护意识,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组织领导机构;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组织专家对所属区域内村落进行全面普查,甄选级别、划分保护区域;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扶持力度,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遵循适度开发、适度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239-243
江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统悠久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建设和传承都依赖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江西村落文化特性与建筑模式与江西宗教、信仰、商贾文化及崇文重教等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现代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对江西村落建设产生不少影响,要避免这些影响,必须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江西村落,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因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域性、传统聚落的景观异质性、民族文化的稀缺性以及产业振兴的迫切性,旅游开发成为民族传统村落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对湖南省湘西州典型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属性、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确立旅游开发对村落的影响维度,继而得出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村落构成影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主体响应及政府政策,必须从地域空间生产、旅游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旅游驱动民族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演化,以期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资源介入,通过引导政府合理规划、企业有效管理、居民积极参与等方式,开展村落系统重构,实现民族传统村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空间权益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村落变迁中的单位化——尝试村落研究的一种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位体制曾经是1956年以来的中国计划经济和中国传统公有制的特征,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变迁也就常常表现为单位体制或者说单位制社会的改革和变迁。本文提出,尽管单位在本来意义上是城市社会中公有制体制内人员的组织方式,但是由于社会体制的通贯性、乡村中曾经存在人民公社式的单位变体、改革以来某些村落自发学习城市单位,因此可以尝试从单位或单位化及其变迁的视角来描述、分析在一些村落中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家权力主导阶段,乡村民主萌生阶段,家族文化复兴阶段,经济能人村治阶段。但是,这四种村治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法治型村治模式。当前,探索农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就要做到:加强村委会选举的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农民文娱组织,消解村落家族文化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和扩大农村政治资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经济在长期维系村落共同体和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系列社会制度变革导致农村出现集体经济边缘化、村落共同体瓦解和治理行政化的现实困境。农民集体意识溃散、对村庄公共事务淡漠化、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呈现松散状态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治理的有效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后,受益于治理资源的集中注入,集体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村庄“造血”功能随之复苏,在集体经济治理与减贫耦合推进的过程中村落共同体也得以开始重塑。因此,强化村集体“统”的功能、构建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是激活村庄和农户内生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相对贫困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边缘人一直以来被中国学界所忽视。在既有的中国研究的传统中,村庄的精英成为理解基层治理的抓手,“士绅模式”一度构成理解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基本范式,边缘人的角色未能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在华中村治学者的田野观察中,边缘人逐渐被纳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4.
公共空间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村庄社会关联作为乡村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乡村变迁场景中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依凭村落公共空间便可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概念,本文探讨、比较了其在社会学及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发展、流变,提炼出当代社会学广义地探讨、界定"共同体"的研究取向,及其遵循的"自下而上"、"初级共同体优先"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围绕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共同体研究本文指出:超越共同体的地域性村落社区层面,兼顾在村落内及村落间互动的各类血缘性、精神性共同体形式,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社会学之共同体研究的切入点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现有的村落政治研究要么致力于对个案的深度呈现,要么寻求宏观的国家与乡村社会框架下的理论解释.深化村落政治研究的可取路径是如何将研究向中观层次推进.从不同类型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角度可以实现这一诉求.在界定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基础上,考虑到比较研究的可操作化,需要进一步将村民群体性活动以连续谱的方式进行小类和大类上的区分,进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对典型群体性活动的"事件一过程"分析,实现对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深度呈现,最终将突破现有村落政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就是乡村治理问题.从中国农村政治体制历史变迁的本土视角可以发现: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乡村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政权的把度下进行的,但是,由此将国家权力的下渗设定为国家政权的单一化判断是不科学的.过分强调国家对社会的单向影响,忽略了社会对国家的反向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讨价还价的过程及其正向效应.另外,如果仅将基层组织力量作为社会变迁的源动力又无法从国际领域找到经验证据.因此,"国家-社会"分析范式提供了探究农村社会与国家权力互动的分析理路与方法论导向,是研究我国乡村治理问题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赵铁 《江汉论坛》2006,(10):121-123
明恩溥通过对中国村落社会生活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基督教是解决和克服中国村落社会生活弊端的唯一选择的结论。这一结论与明恩溥的传教士身份,有局限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烈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具有密切的关系。明恩溥研究结论和解决对策的意图和倾向显而易见,但《中国乡村生活》的研究方法却值得认真吸取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麻涌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一个行政镇,辖境大体形成于明代早期。该镇境内历史上所产生的诸多地名在经历了初始化、社会化之后基本上传承到了今天,但理据等现在大多已经湮灭难识。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试图对该镇村落名称的得名之由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