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核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稳定,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如何认识国际核危机以及控制国际核危机是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国外四十多年来对国际核危机及核危机控制研究的情况,分析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两个阶段各自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并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国际核危机第三方管理是拥有资源和牵扯利益的第三方与核危机当事各方的复杂互动,其意义在于当国际核危机无法由当事国自己解决时,由外部力量介入提供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其目的是要改变核危机各方互动的四个关键因素:概念、方式、目标和行为。即转变核危机当事方之间"零和"博弈的观念为"共赢"的认知;促使核危机当事方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处理问题;帮助核危机当事方理性设定务实的目标;鼓励各方提出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协助当事国控制核危机,并最终和平解决核危机。  相似文献   

3.
马朝林 《理论界》2013,(8):155-157
流俗的"非传统安全"概念过于狭隘,僵硬地区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核问题并非传统安全问题,而是一种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应吸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防治传染病、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经验,及时展开围绕日本福岛核危机的国际核合作。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进入世界风险社会,日本福岛核危机再次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世界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如核危机具有跨区域性、全球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潜在性等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引发了人们关于如何完善国际环境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的讨论。传统国际环境法律责任制度认为国家是国际环境法律责任主体,国家对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承担国际法律责任,排除国家对私人主体的私人行为后果的责任。但是面对世界风险社会,原有的国际环境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我们有必要从责任主体出发完善国际环境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5.
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兼析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经验表明 ,每当国际政治体系发生变化时 ,尤其是在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 ,集体安全思想就会兴起 ,权力均势的影响就会削弱。在新的体系建立和稳定以后 ,权力均势思想和政策又主导了国际政治舞台。冷战结束以后 ,人们一度重新对联合国解决国际争端的能力寄予厚望 ,但随后权力均势对其作用的限制力也在加强。 2 0世纪的国际政治发展史是集体安全和权力均势两种体系并存、相互较量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了解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当今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一波三折,危机不断升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对于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对抗和斗争,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从微观理论视角,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国际危机中的威胁认知理论来解读伊朗核危机,分析美伊在核问题上对抗的实质,弥补宏观理论在政策解释上的缺失.本文将对威胁认知的概念、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伊朗核危机中威胁认知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提出解决伊朗核危机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金本位制到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百年变迁,其演变既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大国经济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更是货币形态、汇率安排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手段改进的演进过程.借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及其运行演化规律,从而为我国参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探索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朝核危机 ,由来已久 ,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为创造一个更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 ,中国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三项原则 ,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外交斡旋 ,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这充分显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相似文献   

9.
查晓刚 《理论界》2014,(6):136-139
科技发展会对国际体系的两个基本要素——单元、单元之间的互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根本上导致国际体系中权力分布状态以及单元互动和相互依赖方式的转变,进而导致整个国际体系发生演变。由于全球各地区的科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从而各个国际次体系的单元及其互动所受到的影响也具有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各个国际次体系演变的非平行性。科技发展还具有加速规律,这又使得国际体系的单元及其互动的改变也具有加速性,从而导致整个国际体系的演变呈现出加速特征。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改革长期以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理解这一进程的未来走向,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联合国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以及宪制安排三个方面,涵盖国际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问题两个主要领域,反映出各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联合国改革努力的不同规划表明,在这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仍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模式和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会在基本面上决定一国的金融市场风险构成,不同的市场风险构成会引导政府对金融危机有不同的应对措施.针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在理论上概要地梳理出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构成,如何依据这些构成来解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发生的冲击及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些问题的研究,要求我们在理论上考察中国现存的各种制度安排与现实的关联,要求我们结合体制模式或制度安排来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国际金融危机在许多领域对中国产生冲击的事实,在规定着政府必须依据现实做出战略决策和手段选择的同时,也对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的分析可视为对这些任务和要求的一种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面临"高债务和高赤字"问题,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主权债务问题导致主要国际货币大幅度波动,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凸显,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较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仍然较高,未来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去美元化"将成为一种趋势,欧元、日元等货币都难以替代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正在崛起,中国应该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在战后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自由贸易所掩盖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排斥为基本特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秩序的不合理性。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还缺乏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权力转移的趋势加快,中国塑造、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体系亦正处于重大转折期。重塑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重塑国际秩序的自觉性和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胡晔 《北方论丛》2022,(2):57-65
《中导条约》是冷战国际核秩序的产物,它反映了美苏想要维持核平衡与核霸权的目标,体现了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随着冷战结束,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不断发酵,《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不能维护核平衡与核霸权的问题不断凸显,这导致了《中导条约》的解约,也标志着冷战国际核秩序的最终解体。重构国际核秩序就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多边协调;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抛弃核民族主义;探索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多层主体、多种措施地构建符合核形势发展的新规则、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公共租界当局陷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之中,日本政府利用公共租界的统治危机以及上海外国侨民谋求改变上海现状、企图把上海建成自由王国的动态,悍然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与上海公共租界更是里应外合,大力推进上海自由市计划,并积极倡导召开圆桌会议,谋求上海成为自由市。然而,这一计划不仅遭到了上海各界民众以及国民政府的反对,同时也未得到美、英、法等国的支持。尽管自由市计划没有实现,但却影响深远。一.二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客观上转移了中国对收回上海租界的关注,使租界延长了寿命;而日本的远东宪兵威力也得到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承认,日本在公共租界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对日本建议成立自由市的反对态度,使九一八事变后的日美关系更加恶化;一.二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  相似文献   

16.
直到20世纪初,主权所体现的和强调的主要是权利(权力)内涵,而不具有多少责任内涵。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主权不仅意味着一种权利(权力),而且意味着一种责任。主权是一定条件下国际社会既存的共同规则约束下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它赖以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规则,主权应否内在地包含或承担责任取决于国际社会演化发展的客观力量和需要,而不是反过来由主权来决定自身的形态和内涵,这是主权作为历史和实践的概念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的国家战略选择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和平崛起意味在突破一国崛起往往伴随国际社会动荡与冲突的传统范式。和平崛起实现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有足够的战略设计和战略储备。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更强的军事威慑力和更强的国际协调力来化解国际矛盾与危机,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与战略需求。和平崛起实际上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思想方法、路径设计以及各个相关层面进行足够的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博弈特征越发明显。然而纵观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不符合现实,因而不适于指导当今的国际贸易;而新贸易理论由于其自身的限制也不能指导国际贸易向着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现有理论进一步拓展以解决国际贸易中非零和博弈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中零和博弈的发生过程及其约束因素,并对国际贸易的共赢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企业国际化一般通过按部就班的线性次序完成,因此,关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学术探讨大体上按照“替代和互补”的思路展开。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传统理论的研究基础和说服力受到削弱;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运而生,但还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