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历代知识分于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格外重视人文知识,他们的根本目标是明道救世。因此往往把求知的目的导向参预政治、治理社会、反省人生等方面。汉代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开端,封建官僚制度处于生长和发展时期,文人士子对政治有亲近感,两汉政府也确实需要选拔合适的人才为己所用,因此它始终吸引着大批知识分了,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但是即便在两汉这种封建官僚政治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出现了西汉末短  相似文献   

2.
察举制度是汉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方式,在汉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察举制度的实施方式、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察举制度所体现的选官制度也就必然有所不同,作为选官制度的补充和次要方式还有诸如征辟、任子、赀选、自荐、以材力或者以方伎入仕等等形式。汉代选官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给后世以重要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察举”制 ,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它开始于汉高祖时期 ,形成于汉武帝 ,完善于东汉时期。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 ,汉王朝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 ,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弄清楚察举制度产生与演变的规律、特点、内容及其在推行中利弊得失 ,对于研究汉代官吏选拔官吏和政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是适应帝制时代官僚政治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一种选官制度,考试目的就是选拔治世人才。科举制度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①"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对维护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官僚政治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②在辽朝,科举制度作为辽朝士人入仕途径之一,在辽朝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选用什么样的官吏和怎样选用官吏,对于政权治理的实现和延续具有重大作用。尽管古代统治者为此建立起了规制严格的选用官吏制度,但为了维护封建皇权专制家天下的统治目的,从本质上注定了封建选官制度设计功能的必然失效。在人民民主制度下科学地总结历史上选官制度更替的规律,并批判地吸取各种选官体制中的有益因素,对于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以降,儒家“孝治天下”的政治原则逐渐演化成为以孝选官、以孝施法、以孝求忠、以孝训民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或施政行为。纵观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施政历史,不难发现,以“孝”施政在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统治秩序的同时,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政治上或道德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涉及朝廷人事铨选、司法刑律、官德伦理以及孝教训民方面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表明封建国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有其严重的政治弊端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7.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福井重雅先生,积多年的研究成果,撰著的《汉代选官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已由日本创文社作为该社“东洋学丛书”之一出版。这是日本学术界专门研究中国汉代选官制度的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专著。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其吏政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而这种良好的吏政又与当时选官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两汉选官制度,对于揭示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层奥秘,对于解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谜,意义十分重大。福井教授一向高度评价中国汉代的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制度文化,科举取士在中国历代选举制度中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而作为选官方式,科举取士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有效地组织其统治机构、进行政权建设最后的也是最佳的一种选择。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如果再加上《清史稿》,从《新唐书》算起,有《选举志》者凡七史,适与科举取士人才选拔制度相始终。七史《选举志》于人才问题研究承先启后,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曾采用过各种方式以选拔符合他们需要的统治人才。例如《礼记·王制篇》中曾提到“乡论秀士”,对人才进行选拔。而在《礼记·射义》中又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的记载,谓诸侯每年要向周天子选荐“人才”。这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有过诸侯、官吏向君主推荐人才之事,至于当时是否成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当然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封建王朝。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其原因很多。但这些王朝或长或短,或盛或衰,无不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关。汉代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西汉一朝的著名人物又集中出现于汉武帝时期,这与当时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就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浅谈管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描述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科举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朝代体现出的文化特征。选拔官员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选拔官员的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科举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起源于隋朝,经历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为不同朝代选拔除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统治所需的人才。科举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不同统治者利用科举选拔官员的不同需求,科举制度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举科目从繁到简,科举规则从宽到严,科举内容由多样到统一,体现了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优化,也逐渐地使科举演化成了封建社会荼毒读书人的一种腐朽社会制度。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科举的出现确实为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选拔出诸多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统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积累了历史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政治人才危机,汉武帝继位后在选官用人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兴办太学、地方官学培养人才;完善察举推荐人才;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突破传统,重用专业人才.这些改革使西汉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武帝盛世的人才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统治者、官僚群体和平民百姓围绕官吏选任方式的理性自利博弈,是导致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变迁的本因。阶层利益均衡是评判选官用人制度稳定与否的标准尺度,这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坚信政治结果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结果的观点不谋而合。以我国历代人事选拔制度演进脉络为主线,用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作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工具,对制度变迁及其动因进行全方位研究,并深入挖掘古代人事制度变迁对今天人事选拔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朝以降,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在统治阶级内部结朋聚党便为绝对的君主专制所不容,凡涉嫌朋党者,动辄受到严厉的制裁和打击。然而,纵观两汉的历史,朋党和党争却屡见不鲜,其中尤以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最为惊心动魄。汉代党争的焦点何在?党锢为何如此激烈和残酷?我们认为,单从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还很不够,还必须从汉代的选官制度上剖析产生朋党和党锢的政治条件。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考试制度沿革与当前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制度是一种比其它方式更客观公正的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 ,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的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目前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内容的改革 ,现行考试制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必然要有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化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教化,通过发布诏令、行为示范、兴学定制、设置三老以及发展私学等措施来推行之。这些措施保证了汉代社会教化的顺利实施,而且形成了为后代社会所继承的模式,从而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继唐、宋之后我国历史上专制主义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正确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功过,为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和流毒,对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原因、途径和历史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明初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原因和条件 中国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经济和农民个体小生产的产物。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为什么在明初会变本加厉地强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考察当时的具体社会条件入手。  相似文献   

18.
山西从西汉至民国时期,无论在国内战争,还在是民族冲突中,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军事人才辈出。他们的籍贯分布不但是长期战争环境导致的结果,也深受政治、文化、选拔人才制度的影响。其在空间的分布随着历史时期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和区域的开发、选拔人才体制的变化,呈现规律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末到清初存在的1300多年中,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合理一面值得后人发掘研究,也可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因此,拟透过唐、明科举考试的内容来发现其思想导向与人才选拔作用,以此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举孝廉"是汉代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形式,经过"一岁一举",最终成为汉代最主要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虽然这一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但其中孝廉官员选拔考核的价值取向,对建构我国以法以德治国方略,完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提升选人用人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