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需求之一:医疗救助的需求在儿童福利院,90%以上的儿童为残疾或患病儿童,且多数儿童残疾程度较重。这些疾患带给他们痛苦,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在获得基本的生存食物和空间后,他们最急需的是医疗救助。通过医疗救助解除他们疾患的折磨,增强他们生存的能力。中国政府非常关心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生存和生活,民政部于2004年5月启动了"明天计划",  相似文献   

2.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庭寄养是一种通过社会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定的手续使失依儿童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方式。在家庭寄养中,失依儿童可得到寄养父母的关爱,以及多位家人的照看,从而享受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生活氛围。因而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家庭寄养这一新的养育孤儿方式,需要专门机构和新制度。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了家庭寄养这种养育失依儿童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一年来随访观察和本次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将寄养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初期或离院时的状况同寄养近一年后的状况对比。从儿童的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一年来随访观察和本次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将寄养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初期或离院时的状况同寄养近一年后的状况对比,从儿童的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8,(10):F0004-F0004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本院的医疗康复资源,同时整合社会力量,通过外聘专家教授、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合作等办法,借势借力发展自身。在确保院内孤残儿童医疗康复保障的同时,将所属“伤残儿童康复医院”向周边社区辐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既提升了儿童福利院的社会知名度,又弥补了事业经费的不足,改善了儿童生活及职工的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6.
冯浸 《社会福利》2014,(5):38-38
正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是无锡市唯一收养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孤残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和社会弃婴为主要任务的社会福利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福利院的条件不断改善,儿童养育理念和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儿童福利院正在从单一的供养功能向集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转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孤残儿童包括养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生活质  相似文献   

7.
正【出台背景】2008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省集中和分散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200元和720元,较好地保障了孤儿的基本生活。但在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在出生、发育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特殊困难境遇或失去父母照顾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生活在困境之中。特别是2014年本省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开  相似文献   

8.
让孩子成人成才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良好愿望,面对孤残儿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使在院儿童身心、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有家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成才,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在培养综合素质及人格全面发展方面,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福利院还被武昌区教育局评为武昌区目标管理先进学校、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9.
大龄残疾儿童是儿童福利院里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如何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甚至达到独立或半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众多福利院面临的课题。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通过建立“青少年之家”的供养模式,为大龄残疾儿童提供生活教育、职前训练,探索出了一条解决福利院大龄残疾儿童安置问题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4,(9):F0002-F0002
正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是一所集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生活抚育、技能培训和社会安置于一体的全国十佳儿童福利机构。在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2013年3月28日,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创办了沈阳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福利院为主体,并面向社会招收  相似文献   

11.
王莉 《社会福利》2014,(11):33-33
正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14岁-18岁的儿童占全院22%,其中残障青少年为96%,年满18周岁不能独立生活的残障青少年都将转入社会福利院进行长期供养。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转入社会福利院生活的青少年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改善这一状况,近年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残障青少年成人化生活、心理和自理能力训练,并积极与社会福利院开展互动、对接,形成了儿童福利院与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2.
这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遭遇不幸,或被父母抛弃,他们中间既有出生仅仅几天嗷嗷待哺的婴孩,也有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在儿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里沐浴着党的阳光,感受着政府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爱。陈静院长用她无私博大的爱改变着一个个孤残儿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即被家庭所遗弃,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这一特殊群体——孤残儿童,除了要面对身体上的残疾,还要背负由于特殊背景造成的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同有家庭的儿童一样在小家庭、大社会中生活、成长,而家庭寄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它有助于孤残儿童各种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儿童福利院作为专业的儿童社会工作机构,在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四位多重障碍儿童组成了特色社会工作小组,在深入了解了成员个性和共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势视角、生态系统图、游戏疗法、团体疗法等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案例成绩的总结对此类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诞生,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缔约国。18岁以下儿童的“参与”被提高到“儿童之权利”的层面。作为缔约国的中国从立法到实践都在倡导、弘扬这一理念:2003年7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织了来自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和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10名儿童进行“儿童参与”调研。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青少年参与“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亲自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他们最为看重的亲情、健康、收养家庭或机构等,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的调查视角独特,他们的调查深入而敏锐,其调查结果大大出乎许多成年人的意料,显示出儿童所具有的颇具价值的参与能力。为此本刊特此编发由4名儿童代表合写的调查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儿童福利院作为专业的儿童社会工作机构,在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四位多重障碍儿童组成了特色社会工作小组,在深入了解了成员个性和共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势视角、生态系统图、游戏疗法、团体疗法等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案例成绩的总结对此类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开办的唯一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由武汉市民政局直属管理,1986年和1987年先后成立的武汉市中山特殊教育学校和武汉市伤残儿童康复中心,与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属一套班子三块牌子。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着眼于生命、生活、生存三个层面,逐步完善"养、治、康、教、置"五位一体的孤残儿童服务体系,并以其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为"全国十佳儿童福利机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6,(5):F0002-F0002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维护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自身发展”为办院宗旨,以“做父母,献真情”为服务品牌,把“珍爱生命,造福社会”作为其组织使命,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时凯 《社会福利》2008,(8):47-47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于1994年开展涉外送养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1586名孤残儿童被送到国外收养。近年来,随着被收养儿童日益长大,越来越多的被收养儿童及其收养父母要求到院进行回访。对此,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非常重视,坚持把做好寻根回访接待工作作为收养后服务的一件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