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敏 《理论界》2009,(1):189-190
田野研究是人类学最重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已超越人类学学科而成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和手段,并发展成为质性研究范式.进入田野与走出田野是田野研究的关键阶段,关涉到田野研究的根基与推论.本文从田野研究的历史出发,梳理此研究的不足与出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论断明显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观”,这种“世界历史观”深受黑格尔历史主义的影响,推想远大于实证。“人类学笔记”时期,马克思受到人类学田野方法和实证资料的触动,在一定程度上搁置了其“世界历史观”视域下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同时也使得马克思形成了东方社会与欧洲为并行发展关系的认识。这一学术逻辑的调整,不但意味着马克思反欧洲中心主义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其身上附着的黑格尔历史主义幽灵的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付诸实践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介绍本期内容要点。本期和下一期《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均为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特刊,着重探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课题如何扩大到无法用文字或视觉认知的领域,并且探讨人类学所十分重视的田野研究(民族志);就分析全球性现象而言,这种做法似非而是,且具有实实在在的优点。作者认为,动因和实践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多元的现代性则同时出现,这就使得文化上进行反思的方法既切实有用,又具丰富的实证意义。人类学本身可能日益介入全球和地方特性的政治之中,与此同时,它认识这一现象的能力——一种潜在的责任——则会提高它进行社会和文化分析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系统反思,奥古斯丁生发出了与物理学意义时间观迥然不同的文化人类学的时间学说.他在时间与永恒、时间是否存在、时间的本质属性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极富启发意义,对康德、海德格尔乃至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存在诸对矛盾关系其中,研究者与调查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诸对矛盾关系的集中体现.而研究者动态地调整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保持与调查对象之间自然的矛盾张力状态,扮演一种界于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的中间人角色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中国美学的反思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语境意识”和“田野意识”。它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关注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以改造传统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倾向,恢复和激活美学对民族审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思考,增强美学解决本土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使美学研究既具有超越品格,又具有现实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达到理解与沟通。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自人类学产生以来,田野调查及其研究方法经历了几个阶段,可以反映出文化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几经曲折,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社会预期之中。我们认为这种预期有望在两个方向上加以落实:一个方向是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国的人类学者,特别是有志于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博士研究生,带着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问题,去国外社区进行规范的田野作业,完成民族志著作,由此累积中国人对于全球社会日常实践的经验知识。另一个方向是人类学分支学科建设,即人类学与其他基本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研究。人类学所直面的“社会总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2010年6月第五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年会的举办,尤其是2011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题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开始走向从“破学科”的边缘批判走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模式的新阶段.其中,“表述问题”成为了反思以文字为中心之“文学”观的理论起点和回归人类多元表述,尤其是如何“表述中国”的新契机.对此,学者们纷纷从案例、学理和方法等层面展开对话.本文围绕表述问题进行,也是这些对话的呈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