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事物发展逻辑次序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澄清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起点问题 ,纠正了中国法制建设研究中言必谈西方的局面。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历史起点是原始法治 ,中国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现实起点基于这样几个方面 ,即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农村与城市所构成的社会二元结构及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福建孕育与探索的三重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的实践导向性、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从实践逻辑上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法治建设是回应经济社会转型诉求的坚实保障,形成了关于市域、省域法治建设的科学认知,从而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积累了深厚的制度经验;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党的领导、法治为民、科学立法、依法行政、政府服务、法治经济等六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深刻解答了“谁来领导法治、法治建设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等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贡献了典型的“福建智慧”;从历史逻辑上看,从福建经验到中国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孕育、发展并不断丰富,这一伟大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守正创新、日臻完善的厚重底蕴。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法学和传统人权观的超越,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知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发展权为当代中国人权法治的本位和重心,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国家也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可谓举步维艰。当代中国推进法治的主要难点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建立法治起点偏低;几千年人治历史影响根深蒂固;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让各阶层对我国推进法治的坚定决心心存疑虑;法律体系自身建设问题较多,宪法的权威远未确定;法治教育与法律普及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尚停留在初级阶段等。  相似文献   

5.
法治中国的建设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思考法治化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从民事诉讼的角度出发,以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出台为背景,通过论述接近正义和法治中国的关系,提出"诉权保障"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逻辑起点,接近正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普遍理想,而实现此普遍理想的最佳路径则是法治中国的建设,从而最终减少法治化进程中的"无用功",尽量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6.
论证农村法治的重要性也即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逻辑起点,从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为起点,研究农村法治的方法论一一法律社会学的方法问题,并在考察法律社会学方法范式的基础上,比较指出传统范式的问题以及缺陷。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具有整体性的,新农村法治是中国法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实现,就没有中国法治的实现。而厘清法治化与农村社会的内在关系,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传统观点认为农村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的外迫性产物,但笔者认为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内在地需要法治,法治化是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最好回应。  相似文献   

8.
建构法治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环节,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主要领域,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法治政府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定形态,必然遵循自身特有的逻辑规律发展。结合法制工作实践,定义法治政府;从整体系统着眼,按照内部结构的逻辑关系,演绎、论证建构法治政府的逻辑:起点(职权法定)—途径(依法行政)—归宿(法治政府),寻求中国法治政府建构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法治政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中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以及法治等四项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孕育、奠基、成熟三个时期,实际上也就是法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生成逻辑。个人权利是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的逻辑起点;政治权力的多元化,使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产生成为必然;对法律至上原则的信仰,使法治原则得以生成;公民社会或者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法治文化生成的社会基础。审视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的一般生成逻辑,实现对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超越,关键在于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去伪存真,辩证扬弃,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法治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法治思想,乃是这场法治变革的理论基础。文章在分析邓小平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正确理解,明确“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历史基点。  相似文献   

11.
任何价值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在价值活动运行轨迹中,价值活动的任何结果都是价值活动逻辑始点的一种规律性的延伸。探求价值生成的逻辑始点对认识价值运动规律以及促进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既是基于价值合理性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基于价值合目的性上的意义活动。从价值生成的源泉上讲,把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价值活动的逻辑始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本质表征的核心缘由。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最初主要是从音乐的和谐转换而来的,它的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儒家所说的"和谐"是以宇宙的和谐为逻辑起点,以个体的道德自律为心理前提,以礼乐制度的建立为维系手段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只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基础上的一种道德理想,它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所谓和谐社会的建构,仅仅依靠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是不够的,只有先从改善民生、健全民主与法制入手才是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宪法修改以及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更是成为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直接动力。然而,要制订一部垂范久远的刑事诉讼法典,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宏观问题:第一,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逻辑起点应当是超职权主义诉讼制度;第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目标定位应当是实现程序正义;第三,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路径选择应当沟通建构理性主义与经验理性主义;第四,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选择创新型制度移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不仅强调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但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法治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体现出人权、民主、平等的文化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了我国法治进程中应正视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独有的特征:以现实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为理论思考的起点,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实际 问题的解决同步推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其所蕴含的两 个方面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条逻辑线索,这两条逻辑线索遵循问题原则层层展开,由 此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 ,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 ,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 ,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监督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完善体制,落实法制的重要中介环节,而且是从根源上制约腐败现象的根本举措。本文从两种不同的民主制约机制的视角分析论证体制、机制、法制的内在统一性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不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而且必须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法律体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1年年初的法律体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法制建设经验:法制建设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法制建设必须以理念建设为前导;只有在行动中才可能促进法制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立法也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反思立法进程,总结立法经验.就是要坚持以宪法为依据,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立法与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中国国情和特色,学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高质立法;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