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弃单纯依靠军阀和重蹈护法的旧辙,走上联合共产党人与工农民众的革命新路,这是孙中山在其晚年奋斗救中国的历程中实现的伟大转折。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转折?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民生主义?孙中山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①可见,尽管民生主义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孙中山首先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政治思想学说提出来的。对此,从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也可以得到证实。也正因为如此,民生主义不仅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承继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③,进一步了解民生主义,特别是它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本文对这一学说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绪贻 《学术界》2012,(6):127-128,286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要忘了抚养、教育自己的工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恩情,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发表言论时态度纯正,不说假话空话,而说真话实话.朱健国先生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武汉大学的纪念活动.其后果是,挑拨了武大和《人民日报》之间的关系,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弃苏投美”的提法,“弃苏”我是能够认可的,但我不能认可“投美”的提法.朱先生文中还有些论点不严谨、不科学.总之,他的这篇文章讲的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实话真话.  相似文献   

4.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5.
一、“哲学操作”的含义这不是一个好题目,但对于赵汀阳先生的《哲学操作》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而言,它还是十分贴切的.《哲学操作》一文想说些什么呢?它试图表明:哲学不是让人去“说”、去“想”、去“看”,而是让人去“做”;哲学不是教人去如何“说”、如何“想”、如何“看”.而是教人如何“做”;哲学不是使人去“说”什么、去“想”什么、去“看”什么,而是使人去“做”什么.简言之,哲学就是做事.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深刻指出,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青年运动的方向》)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后期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刻地阐述和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和工农群众的关系问题。一九三四年八月,他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立后,从本质上说,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但因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会党群众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满的号召,加之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幻想,同时又必须与立宪派在反满的问题上划清界限。所以,孙中山仍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局限。民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有过一些不很正确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他为大汉族主义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了新的飞跃。他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他民族主义思想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从辛亥前夕起,他与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密切关系。他一度是革命的领袖,与孙、黄并称;晚年则落在时代潮流后面,成为拉历史倒车的人物。一九一四年以后,章太炎渐渐脫离政治,但其间也有变化,袁世凯死后,章捐弃前嫌再度与孙中山合作护法,反对北洋军阀,因而与西南军阀发生了关系。第一次护法失败,在五四运动革命潮流滚滚向前之际,章的政治态度从反对军阀割据转向拥护军阀割据,鼓吹“联省自治”,进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显而易见,一九一四年后章太炎的这一思想变化和  相似文献   

9.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代表人物。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后,廖仲恺为推动我国工农运动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使他由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成长为工农群众的好朋友。研究和探讨廖仲恺的这个发屐历程对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段云章、丘捷两位同志的新作——《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军阀》的付梓,无疑是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重要实绩.近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有着重大的进展,专著、论文和资料汇编不断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但是,决不能认为这项研究任务业已基本完成.严格说来,孙中山研究还大有待于拓展和深化.而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迫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上,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的错综复杂关系,构成他的毕生政治生涯的一个侧面,有着  相似文献   

11.
1924年广东酝酿着一场反帝反封建大革命的风暴。虽然它还处于萌发状态,但已经展示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未曾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举起了反袁和护法的旗帜,继续同攫取了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和各派军阀进行斗争,经历了“艰难顿挫”的十年时光。孙中山虽然到了濒于绝望的境地,但他始终坚持探索和追求,积极响应了时代的召唤,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看到了曙光,以“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精神检验了过去的活动,回答了历史提出的新课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他“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助力,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遂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从而确立了革命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了国民党,开始建立革命的武装,支持工农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的上述作为,使得广东成为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必然引起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仇视和破坏,首先是英帝国主义伸出了反革命的触手。因为“……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支配。”广东革命化意味着它对这个富饶和重要的地方丧失了控制权,也威胁到它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重要据点之一的香港。所以,英帝国主义“从香港暗输军械给陈炯明,以香港为陈炯明阴谋密探的中心地,想颠覆广州革命政府。”同时,又加紧勾结和利用依附于它的广东买办阶级,把他们控制的商团变成一支反革命别动队,以便在革命的心脏——广州策动反革命叛乱。1924年10月发生的商团叛乱,成为当时民族、阶级矛盾的焦点。围绕着这桩事件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一方面,是广州革命政府同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商团(以及地主豪绅掌握的部分“乡团”)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革命营垒内部的斗争——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以及广大工农群众、革命军人同国民党右派、中派、假左派以及侧身革命队伍的军阀的斗争。从八月初旬扣械潮起,直到十月中旬商团叛乱被弭平,事变进程十分曲折复杂,基本原因就在于此。变生肘腋的商团叛乱,对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在这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曾经有过犹豫和动摇,甚至一度作出过错误的北伐决策——这主要是国民党右派、中派对他实行包围和施加压力的结果。然而,重要的是孙中山及时克服了这些消极因素,在关键时刻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主张,对商团叛乱进行了镇压,从而巩固和发展了革命策源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孙中山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口号?他“社会主义”思想真实涵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早年考察欧洲时,正值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十分高涨之时,他为时势所趋,考察了欧洲的下层社会,发现了西欧社会贫富悬殊的弊病,为了使中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避免出现西欧社会的这一弊端,遂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接受了美国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论”和单一税思想,实际是“平均地权”的又一提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如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当时仍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一是表达了他对工农群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二是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奠定了他后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是孙中山研究中热烈争鸣的一个问题。兹略抒管见,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及同行。按照孙中山自己的表述,他所倡导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早在1911年,孙中山曾说:“余实社会主义家也.”就连他的论敌、保皇派巨魁梁启超也公开承认:“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在孙中山的大量文稿中,社会主义就是民生主义的同义语。判断历史人物思想性质的主要根据,不是他本人的主观意图,而要看其思想的客观社会效果。这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屡次教导我们的一条重要原理。评价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无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回到娘家,一进门就哭哭啼啼,向父母直抱怨,历数自己丈夫的不是。母亲听了忿忿不平,而父亲却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然后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问,不就是一个黑点儿吗?”父亲又说道:“你再仔细看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就是一个黑点!”父亲说:“难道除了一小黑点,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六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哲学书刊,在讲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几乎都把“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这个概念的解释。我认为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毛泽东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呢?他说:“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①这里讲的是作为敌人的对立面的人民。“人民”在这里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同  相似文献   

16.
戒烟记     
“戒烟吧,有什么抽头?你看人家隔壁老王说戒就戒了,谁像你,死顽固!”妻说。 “戒!不戒不是人!”听着妻近似哀求的劝告,我斩钉截铁地表态。 戒烟难不难?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戒烟比什么都容易,我已经戒过一千次了。你说难不难?  相似文献   

17.
<正>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11月13日,孙中山离粤北上。孙中山北上无疑是应冯玉祥国民军和段祺瑞、张作霖皖奉军阀等反直派的邀请,共商国是。除此之外,他的北上更有其深刻的主观动因,即孙中山国民党人联合冯玉祥拟实行“中央革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群众”与“公民”:中西国家构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构建”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主题,对比西方,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最大的特点在于国家并不是由“公民”,而是由党所动员和领导的“群众”所构建起来的.“群众”不仅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依靠力量,更代替了“公民”成为中国现代国家的主体,“群众”的这一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生成逻辑、基本形态和运作方式.本文以“群众”与“公民”作为中西方国家构建比较分析的核心概念,由此探讨中国现代国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也是明显的。孙中山愤慨地指出:“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人民“尚未见享有真正共和之幸福”。七十余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各个阶级、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孙中山,在失败以后的十几年中,对这场革命的失败原因是怎样认识的?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本阶级实践活动的总结,也反映了促使这个伟大的民  相似文献   

20.
孔子要平反,“孔家店”要打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感到奇怪:孔子要平反,倒不妨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孔家店”要打倒,难道我国今天还有什么“孔家店”的踪影吗? 同志!你误解了。孔家店并不是说真有个什么店开设在哪里,它只是个象征性名词,指的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子神化、偶象化,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吃人礼教所搞的那套把戏;“打倒孔家店”则是“五四”时期反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