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寻根文学”的追求和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也许要算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了。当时,一批中青年作家举起了“寻根”大旗,他们向传统文化去寻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震憾了整个文坛,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几年过去了,寻根热潮渐趋平静,“寻根文学”的旗帜在空中消失了。但它毕竟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探讨一下它发生的原因及其某些特点,反思一下它的经验教训,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大陆"文化热"与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研究热潮,参加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学者,也有中青年专家,其研讨范围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一时间,文化思想研究成为大陆学术研究的主潮,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浓郁的文化思想研究氛围的影响下,学术界在研究革命家之孙中山的同时,也开始从思想文化视角来分析理解孙中山,将大陆孙中山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拟在回顾20年来大陆"文化热"和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揭示新时期大陆孙中山研究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类似“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热潮,试图从对文化的反思中找到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那么,引起这场“文化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胡潇在《民族的文化觉醒》一文中认为,对“文革”的反思与否定是中国文化大讨论的导因,中国的改革、社会生活与国民精神的跃迁直接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觉醒,而中、西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又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为民族文化注进了勃勃生机。同时,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亦顺应着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现代新儒家的崛起,可谓是对文化上片面西化的反动。这一矫枉反应与西化派的过激一样,难免多少也夹杂着一些民族文化乃至个人的感情,带有感性色彩。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兴盛起来的“文化热”和“寻根意识”,作为大陆本土思想界对这一矫枉反应的遥远的历史回声,则与此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巨大的时间跨度与文化氛围的变迁,思想上、文化上的“寻根”,已不再如先前那样充满自然的、素朴的感情。由此,更增添了些理性的成份。不过,在经历了信仰失落、理想落空和新一代更为成熟的西化派的强烈刺激之后,理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 2 0世纪 70、80年代分别传入台湾和大陆 ,很快就在海峡两岸掀起了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热潮。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既在不同的社会风雨和文学环境中孕育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又在同一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文化书写中流灌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女性的生命波动。而且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者首先都接受了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沿着“女性主义阅读”和“女性中心批评”这两条路径开展文学研究。但是 ,由于两岸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不同 ,她们在接受和运…  相似文献   

8.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4,(9):104-112
文学史是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历史观念塑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史写作受制于知识、道德、政治和权力等多种关系的制约 ,因而向来受到重视。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在新观念、新方法的推动下出现了繁荣景象。但不可否认。在繁荣的表象背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存在着内在的庞杂、分歧甚至混乱。文章对 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 ,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征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外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当代文学史学科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充任为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源”和证人角色。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格局中逐步走向主导,具有了“元话语”身份,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学科”的“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认同与首肯。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被普遍崇奉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对象性”得以凸显,其学术品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2.
张颐武 《河北学刊》2008,28(2):111-115
本文通过重新阐释朱自清提出的"新文学"的"严肃性"这一概念,深入分析当下文学的诸种形态对这一概念的超越,进而探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脉络,并对其与当下的"新世纪文学"的形态差异作了考察,认为当下文学已经超越了"新文学"的基本历史框架和传统,进入了一个"后严肃性"文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史著中对于20世纪50-70年代"非主流"文学的关注折射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激活当代的某些文学事实,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图景,对于重新"返回"历史情境,深入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诸如某些作品在写作时间认定上的问题、有关文本阐释空间的问题、对"非主流"文学本质化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厘清各种复杂的文学史概念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说到“十七年文学”,至今还是有人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型构之中,仍然以政治/艺术的两极对立的评价模式,简单地否定其所具有的文学史研究价值,因其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将它与“文革文学”一起摒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之外,不承认它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连续性。我认为,孤立地从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的单一角度来处理“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显然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本身就是需要质疑的。什么样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这样一种标准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即…  相似文献   

15.
歌德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相似文献   

16.
袁红涛 《学术探索》2004,(4):113-115
要准确评价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意义,充分理解其深远持久的影响,乃至深入认识新文学的性质,就必须对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概念之基本内涵加以仔细认真的辨析。白话的上升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国语运动的深入和"现代"意识的萌发有着内在联系,白话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语言。对白话作为文学语言的地位逐步自觉的确认过程,也是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深刻裂变,文学格局进行重大调整的过程。由对"白话"概念的整体考察可以感知"五四"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吴武洲 《云梦学刊》2001,22(6):63-64,76
“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理论内涵一直无法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与时尚性。  相似文献   

18.
朝鲜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城市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许多朝鲜青年知识分子和文人来到上海,上海在朝鲜现代文学中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城市。现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虚像与套话以及城市形象语境特点加以阐诉,通过对上海的优越性和阴暗面的描述,体现朝鲜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岳音 《东岳论丛》2011,32(4):80-84
在中国古代文献和历史文物及遗迹中,关于"踏歌"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明确使用"踏歌"二字表述的;二是虽然不使用"踏歌"一词,但从内容看明显是描述"踏歌"的;三是以图画形式直观记录"踏歌"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类文献材料的考释分析,探讨"踏歌"的发展流变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玉 《人文杂志》2005,4(6):100-105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