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充当着主导的角色。政府担负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保证循环经济制度供给的责任,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绿色消费是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循环经济是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灵魂和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的基本要求,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意识和观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循环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消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走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应重点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循环型社会;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节约战略等。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社科界》2008,(4):43-46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四川丘陵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艳园  王积超 《兰州学刊》2006,(7):134-135,49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今天地球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许多国家提出并建立了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在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立足省情,发展循环经济,走江西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所要思考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对江西在进行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承受的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是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因素。文章首先指出。政府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是迫使政府在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选择循环经济,并且在政府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维持这一作用的各种迫使因素的作用总和。接着,文章分析了迫使政府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压力:资源环境压力、上级政府压力、公众需求压力、同级政府压力。最后给出政府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冰强 《晋阳学刊》2006,(5):122-12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环境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品的特点以及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不均衡,需要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形成进行引导和调控。我国循环经济的构建必须要立足我国的现实,采用先单项立法,后综合立法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建立多层次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循环经济则是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手段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型工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整合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2.
汪劲 《东南学术》2006,(3):162-164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把物质从生产、流通、直到消费以后所溢出的散发、排弃的物质能够与再生产这个环节链接起来。故笔者以为循环经济的重心就是“减废”和“再生”。若谈及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的是物质,循环经济的概念是广义的,而物质循环立法则是狭义的,故本质的问题是物质的循环,核心的问题是物质的控制。如果我们再有一部物质循环控制的法律,加上现有的几部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那么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就将更加完善。笔者现就对循环经济立法的看法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制约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寻求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着重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完善垃圾分类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调整经济结构;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主要是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恒有 《学术论坛》2006,(8):109-11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战略议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产业特性及投资特征决定其发展的金融支持迫切性,但目前在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影响着金融促进的力度,文章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的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循环经济不仅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产业、技术、法律等条件的支撑,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中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