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系统范畴的哲学意义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承认。但对系统范畴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却还有不同看法。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系统范畴与整体范畴的关系还不清楚。有些同志认为,系统性就是整体性,系统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而主张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范畴纳入唯物辩证法,据此,就可以把系统思想包括进去了。其实不  相似文献   

2.
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是一切事物都存在的两个方面,具有客观普遍性。整体和部分的概念,是揭示事物的全局和局部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它和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范畴是同一层次、同一等级的概念,都是从特定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它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应当纳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由一系列范畴,如对立与统一、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等构成的.在辩证逻辑体系中,是否也应该包括这些范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然产生这样一些问题:辩证逻辑的范畴学说与辩证法的范畴体系区别何在?它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当前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开展辩证逻辑范畴学说的研究?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凡哲学范畴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本体论的意义,一是逻辑学的意义.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范畴及其体系,反映世界的最一般  相似文献   

4.
论联系与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系与矛盾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哲学范畴。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两个范畴在使用中产生了严重的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意义上的矛盾范畴推展到普遍联系范畴,同时还有矛盾概念嬗变方面的原因。本文考察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与矛盾相混淆以及因此而造成某些理论混乱的情况,从而提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普遍联系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应该增生系统和层次范畴。这并非偶然:漫长的哲学发展史,已滋生着系统和层次范畴的萌芽;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尤其是系统工程的广泛运用,愈益呈现出现代实践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这些,为系统和层次范畴的确立,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中,增生系统和层次范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从事哲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其中许多范畴带有综合性的特征。这里所谓综合,是指毛泽东同志把许多哲学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高度概括为某个哲学范畴。这样的综合性范畴,不仅具有其它哲学概念、范畴共有的特点即高度概括性,并且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即多义性。正确地认识毛泽东哲学范畴的综合性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必然和自由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对哲学范畴的历史演进作一粗略地考察,力图揭示出这一演进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轨迹,以便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哲学发展的历史。 1.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提出“必然性”这个概念的是赫拉克利特。在他的著作残篇中,只有一处提到“必然性”:“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他曾把逻格斯诠释为命运、必然性、周期的尺度等等。这里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向人们提出了不少哲学问题。比如,系统和要素能否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系统和要素是事物的两重普遍属性,它们的关系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关系。这对范畴,无论是对于认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应当成为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必须把需要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需要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然要求我们把需要上升为哲学范畴,纳入到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使这方面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更重要的是,使现行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要把一个新的理论范畴纳入原有的理论体系,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新的理论范畴必须正确反映对象,这是反映论原则;其二、新的理论范畴必须与原有体系的正确理论融洽一致,这是一致性原则;其三、新的理论范畴必须能够解决原有体系难以解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思想以指导现实斗争有着普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时空范畴的独特视角是人的活动,这是由人的活动的性质和社会时空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 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唯物辩证法所阐述的时空的特性。研究社会时空的出发点就是要揭示时空 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联系和作用规律,使之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王习胜 《学术研究》2000,3(5):35-38
文章赞同将“要素——结构——功能”上升为唯物辩证法范畴,但又认为,必须对这组范畴的辩证立体关系及其抽象的理论过程作充分的揭示和说明,唯如此,才能使这组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真正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并发挥出它的应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价值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对“价值”概念的涵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文章认为,马克思1879—1880年写的手稿《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价值’这个普遍范畴是从人们对待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且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一般价值观,是我们讨论价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有的文章则从这一段话引伸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含义就是有用性的论断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是值得商榷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1879年手稿)中的那段话究竟是不是马克思给一般价值范畴下的定义?马克思生前,欧洲思想史上是否提出了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对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经济范畴的分析能否直接视为对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界说?这些问题都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所出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辟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但是,就范畴的选择和内容的讲法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都存在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究竟应该如何去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应该怎样讲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这是许多哲学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问题。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集中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教科书充分吸取了国内外哲学界研究范畴取得的成果,并对突破沿袭已久的固定框子,把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研究加深和提高一步,做了积极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对异化概念,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达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马克思拒绝前一种异化概念,而只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异化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不是普遍的哲学范畴,因此,不能用它来观察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方法论中的任何新思维都将产生新的概念,为了从本质上概括这种新概念,有必要引进新的哲学范畴.本文试图将惯性做为一个哲学范畴引进唯物辩证法,以期能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一点可供参考的思想方法.一、让惯性走出力学领域惯性最初只是做为一个力学范畴提出来的.168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古典力学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物体受力的作用被迫改变这种状态."根据这条定律,人们把  相似文献   

17.
<正> “性即理”是宋明理学关于人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哲学范畴,在宋明理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将“理”引进人性论,用“理”来说明人性,这就使先秦以来为历代思想家们所重视的人性问题,由伦理范畴而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因此,“性即理”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方面。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性即理”的命题,为宋代程颐、程颢所发韧和确定.二程明确指出:“性即是  相似文献   

18.
张立文教授的新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是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力作,也是对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系统总结.该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哲学范畴系统及其发展特点。作者指出,中国哲学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确已构筑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哲学范畴系统。这个范畴系统,分为天道与人道两大支系。天道包括天、五行、气、物、阴阳、无极太极、道器、无有、  相似文献   

19.
一、哲学价值范畴的形成与价值学的兴起“价值学”这个术语出现于本世纪初,它是由两个希腊词组合而成的,意即关于价值的学说。由于它所研究的已不再是伦理的、美学的、经济的或其他任何特殊类型的价值,而是一般的价值或价值一般,其含义相当于哲学价值理论或一般价值理论。从思想史上看,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但以往的思想家们只是从各自的角度涉及和探讨价值问题的某些特殊方面,他们还没有把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现象归属于一个共同的“族类”,这意味着“价值”一词尚未成为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范畴,因而也就不可能对价值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道”的哲学抽象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道”之所以能由一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抽象为一个哲学范畴,首先在于其自身的字形结构及特有蕴义。《诗经》中以“道”喻理,开始与其本义分离。《尚书》中的“道”则渗入了好恶、正直、法则、理义等含义。《左传》、《国语》中社会规律、人伦法则、自然规律逐渐向“道”融合,“道”向哲学范畴的升华和抽象可以说已经完成。老子的贡献则是在此基础上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