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在北宋王朝中期,提出了变法主张,而与其政治、经济变法相配合,在教育领域里,也提出了实学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人才观的实质在于获得“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才 王安石重视人才,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王文公文集》、下同)。然而,“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敬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所以他认为,人才问题是执政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人才理论。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高度重视人才是二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本文试就二人的人才观进行比较 ,以求借鉴。一、高度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荣辱。他说 :“夫材之用 ,国之栋梁也 ,得之则安以荣 ,失之则亡以辱。” ① 又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 ,古今之通义 ,流俗所共知耳。” ② 这些论述 ,言简意赅 ,入木三分 ,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北宋中叶 ,赵宋王朝充满着内忧外患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要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周梦江先生在《陈傅良先生文集》序言中认为“南宋学者都将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 ,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高度的评价 ,说陈亮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也无不可。而叶适并没有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相反认为变法的失败是北宋之亡的原因之一 ;他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肯定的 ,虽有批评 ,也是一个改革思想家对另一个改革思想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在嘉祜三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针对北宋中期人才缺乏,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整套人才救国的纲领。他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者并重的陶冶人才的思想;确有创见。即使现用,对我们培养、使用人才,改革干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不过,我们认为,其中也有某些不切实际的成份。本文试就“饶之以财”即增加官吏俸禄的主张,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王安石的《万言书》是这样表述他的“饶之以财”观点的: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  相似文献   

6.
灯下漫读,《王临川全集》卷六十四有—篇《材论》,很有些发人深思的地方。 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安辱。这是王安石《材论》中十分突出的思想。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反映出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在人才问题上卓越见解。他的这一思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取材》,《兴贤》、《委任》等篇中,也都一再得到阐发。王安石纵观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相似文献   

7.
李觏生活在北宋庆历二、三年间,正值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范仲淹作为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实行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李觏坚决支持这种改革,加之他与王安石曾有过甚密的交往,他的政治思想大都是在这种政治熏染下而形成的,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一、李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李觏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功利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是比较丰富的、深刻的,它之所以深刻,主要在于他的功利思想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处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儒学复兴的时代,他们对法度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对时代课题的不同思考。王安石的法度思想主要包括法先王之道、众建贤才和礼乐刑政三个基本方面,而司马光的法度思想则主要包括先王之法皆合于道、有治人无治法等方面。他们的法度思想中都体现了对孟荀思想的融合,不过是在不同层面的融合。王安石一方面继承孟子"法先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赋予"先王之道"以荀子式的"礼乐刑政"之内涵,并且认为"法先王之道"之所以可能乃在于"法其意",这又与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逻辑相一致。司马光则一方面继承孟子"率由旧章"的思想逻辑,而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而是主张荀子之礼制。在治法与治人的关系问题上,王安石主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司马光则强调治人的首要性,治法不具有独立价值。从现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思想更符合现实政治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9.
乐平 《兰州学刊》2011,(1):5-10
程颢程颐洛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文章力图从二程对北宋改革的反思入手,围绕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大中之道”,重新解读二程的政治哲学;通过分析二程所提出的既不同于新党王安石变古更法,也不同于旧党司马光安常习的第三条道路——“大中之道”,阐述其为推动政治改革而提出的社会文化改造工程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九百年前,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政治改革,改革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效果也不如想像得那样好,然而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次改革只进行了十七年,便令人遗憾地失败了。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作为历史教训,进行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从指导思想看——平均主义 难医百病 任何一种政治运动,都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下行事的,王安石变法自然不会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原则在指导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呢?史学界迄今尚无定论。不久前,我在《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略论王安石变法的平均思想》一文,提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北宋熙丰时期的吏治体系改革是一次国家经济能力扩充和吏治体系建设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其学理根源来自于王安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和"裁之以法"的养士观念,而背后的经学基础则是《周礼》泉府"开阖敛散"之法。通过政府的顶端设计与规划,搭建良性循环的财政体系,将官吏纳入国家财富生产、汲取与再分配的大局中,采取向各级胥吏发放俸禄,并用严刑峻法进行约束,同时增设祠禄官作为官员的淘汰退出机制等种种手段,提高政府运营效率,增强其在经济中的统筹管理能力,降低总体管理的成本。其目标是通过吏治体系建设,使"公私一体",以法度匡正风俗,实现"吏士合一"的王道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以古喻今,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陶冶而成之”、“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的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制度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王安石的人才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包拯(公元九九九——一○六二)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六十四岁去世,累官至枢密副使。他处在北宋集权统治危机潜伏、矛盾重重的时期,提出过不少改革政治的主张。就其“用人之道”而论,基本观点和主张,大致如下:一、用人贵在知人包拯认为,通观古今,“治乱之源,在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有没有人才呢?包拯说“以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他针对仁宗皇帝和社会恶习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意见:第一、要推大信于群下,切勿玩弄权术,好疑多禁;第二、不要以“形迹”(仪容相貌)取人。形迹之弊会对有才者因形迹而不敢用,对不才者因  相似文献   

14.
刘成国 《河北学刊》2003,23(4):169-172
王安石的师承渊源明确可考者有杜子野、张铸、谭三人 ,而向来遭受质疑的周敦颐与李觏也应与王安石存在着人际上的交往和思想上的交流。王安石的后嗣绵延不绝 ,虽然多因北宋后期的党争而仕宦坎坷 ,但绝非诸多宋人笔记中所载之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虔州学记》写在其主持“变法”的前夕,通过对《尚书.益稷》篇的或许有意的误读,表达了他对于学术思想、教育和政治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体现出士大夫文化的一元化模式。苏轼的《南安军学记》写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用他本人很少采用的考订字义的方法,意在纠正王安石的误读,并批判其思想,同时表述了对于多元化的期待。北宋时代随着“庆历新政”而走向繁荣的“学记”创作,正以发表此种根本性的大议论为特征。就其艺术渊源来说,当与唐代的孔子庙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在北宋神家时期以理财为中、主持变法。他在“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思想指导下,颁布了诸如免役法、青苗法等等‘’富国理财”之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此,王安石的反对派首领司马光曾与王安石有过一段争论:司马光以为,‘’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算放,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王安石则说:’‘此非善理购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①又说:“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O王安石声然给人们一种激进的生产发股论者形象,与司马光的保守言论形成鲜…  相似文献   

17.
王亚军 《理论界》2006,(12):177-178
本文通过对王安石法律思想的初步研究,尤其针对他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观,对我国目前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官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高潮,革新与保守的斗争也特别激烈.当时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疯狂地阻挠王安石的变法,指斥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四大罪状:新法名目繁多是为“生事”;不把财政工作交给三司,而另立三司条例司理财,是为“侵官”;广置使者,行新法于四方,是为“征利”;拒绝接受保守派意见,是为“拒谏”.王安石严正地给予回击:“议法度而修之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不  相似文献   

19.
论王安石的散文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王安石的散文美学思想吴小林在欧阳修所倡导的宋代新古文运动中,王安石是重要骨干之一。在风云变幻的北宋政治舞台上,王安石是卓越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散文美学思想和创作实践,表现出作为政治家兼古文家的鲜明特点。在功利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上,他具有突出散文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20.
宋代功利思潮伴随着北宋“通经达用”的学风而兴起,一度通过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付诸实践,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宋代的功利思想没能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荆公新学也逐渐走向衰落。南宋时期的浙东事功学派继而举起了功利思想的大旗,以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事功学者倡言功利,公开批评空谈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尤其是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将宋代功利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之后,随着理学上升为官学和事功学派的衰落,宋代功利思潮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