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随着封建社会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与程朱陆王相对立的进步的实学思潮,这已逐步为学术界所承认。这一实学思潮,如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随着明清社会的变迁,大体上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鼎盛和衰颓的过程。一从明正德至明万历年间,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时期. 从明正德年间起,由于社会各种矛盾的空前激化,明王朝开始由盛世转向衰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当时社会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一)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赋税、徭  相似文献   

2.
<正>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筹委会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东方实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90年6月在韩国汉城成均馆大学校召开的“第一届东方实学学术研讨会”的又一次实学盛会。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30余篇。东方实学,是指十七、十八世纪(相当于我国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兴起于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社会思潮。中国学者对明清社会思潮早有深入研究,80年代以来开始从“实学”的角度研究这一思潮,已有大量论著问世。由于我国对实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术界对实学概念的界定,实学的内容和特点存在不少分歧。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求实学风,畅所欲言,切磋论辩,就如上问题和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此次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实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上向有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者。小说乃明清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学好明清小说课程实乃学好明清文学的基本要求。要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需要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这样会更有助于对小说个体的研究。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准备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神话、寓言、史传文学。2.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指志人、志怪小说。3.成熟时期。唐代。主要指唐人小说。4.变革时期。宋元。主要指宋元话本。5.繁荣时期。明清。主要指…  相似文献   

4.
尚奇之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从上古的寓言到明清小说,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明清时期尚奇的内涵有了新变,关注点有所下移,日常生活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李贽、公安三袁、冯梦龙、凌濛初和李渔等人都是践行者。李渔在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特别是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李渔对新奇的追求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与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多面手的身份有关。李渔肯定四大奇书,评点《三国演义》,体现了他对奇的认同和尊崇。但是李渔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求奇,而是有一定的分寸。这凸现出李渔独特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为一个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对自己群体的坚守。  相似文献   

5.
万历中叶以后的晚明,是明清之际天崩地陷时代的序幕时期,其时无论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皆危机四伏。作为主导思想的阳明学说却依然高谈玄理,不务实际,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替修己治人之实学,这自然无法肩担起振衰起弊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因其独特的性格、在情节结构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喜剧效果及其与首领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民间文化对正统文化的颠覆 ,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反映了作者人格世界的分裂 ,同时也是明清社会各种思想矛盾的折光。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其后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风格、题材和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部分唐传奇作品围绕女性主题而展开,因此,女性主题自然成为唐传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在此方面著述颇丰。本文围绕这一时期唐传奇女性主题研究关于女性地位、婚恋自由和社会礼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今后唐传奇女性主题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罗琳 《中国学术》2004,5(1):360-366
艾梅兰(Maram Epstein)执教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她一直致力于中国明清小说的研究。《竞争的话语》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它通过对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五部小说的分析,描绘在明清小说对于社会性别的处理方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的意义,并指出一种以阴阳八卦学为基础的性别诗学是许多明清小说的基本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葛荣晋 《学术界》2006,(5):34-45
本文从实学是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观点出发,认为中国实学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概念,在内涵上不应将其“窄化”为经世实学或启蒙之学;在时限上认为中国实学起于北宋,终于晚清,超过或缩短这一时限,将会导致“泛化”或“窄化”;在学派归属上,认为明清实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后理论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走向近代“新学”的中介和桥梁。在对中国实学历史定位上,本文对目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流存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明清两朝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鼎盛时期,对明清家训的研究,学者多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本文拟就明清家训的文学价值作一整体概述,以期引起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同时期的文献材料,补充解释了明清小说中的词语13条,对当前一些工具书或文章中释义疏漏之处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13.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12,32(1):69-74
参照西方叙事聚焦概念研究明清小说,寻找适宜于中国文学作品叙事聚焦分析中有几个意外发现:一是关于叙事聚焦的分类,中国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全能视角,聚焦呈现为外聚焦包裹下的跳跃式内聚焦,内聚焦形态相对复杂;二是在内聚焦(B点内聚焦)、双重聚焦、外聚焦之外,有一个重要的聚焦类式—C点内聚焦;三是在不同聚焦者掌握图象信息量差异而形成的叙事悬念中,由C点内聚焦者所生发的聚焦悬念;四是聚焦与悬念生成的源泉和流变的驱动力——叙事意图、人物聚焦的生成、长度及其转换皆源于叙述意图的需要.由此对明清小说叙述聚焦的特点、内涵及分析方法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  相似文献   

14.
明清笑话结集者带着牢骚郁结的心态,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为动机,使笑话承担着"度世"的教化职责。这种弃正言而用小语的诉求方式满含无奈和悲情。由于化人难成,忿难蠲除,明清文人结集笑话的最终目标指向自娱,在遣兴娱情的观念下,笑话集的艺术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明清两代杂剧承继元杂剧余绪,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特征,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明代杂剧在山东一度消沉,但也不乏闪光点,思想内容上凸现出反封建意识,艺术上更趋完美。清代杂剧在山东又显繁盛,其流变更加多彩。在思想内容上,儒家道统思想鲜明,人文气息浓郁;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文体精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抑商”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思想,它指的并不是抑制商业,而是抑制商人,尤其是抑制中小商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于明清时期蔚然成风的官僚经商现象,就会以为是对“抑商”传统的偏离。作者在探讨“抑商”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解释明清官僚经商与各种各样抑商措施并存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倒是一种统一。同时,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20.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3,23(2):155-161
本文针对中外学术界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估计过高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与战国秦汉、唐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诸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广度上,但由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停滞或下降。文章还试图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停滞的条件下比前代有超越性发展的“悸论”作出解释,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并没有真正割断其自然经济的脐带,脱离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轨道,因而也没有能够导致“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