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现代化战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并对现代化战略步骤和发展途径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并确定“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通过不同于毛泽东的战略发展途径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现代化战略思想愈来愈丰富 ,更具有全面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模式,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战略目标模式,并确定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模式更具全面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构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现代化构想.毛泽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探寻到一条历史必由之路,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邓小平开拓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突破和超越,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后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思想 ,指出了工人和农民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把在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到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体现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上的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完善、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实现现代化,毛泽东、邓小平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根据世界的形势和国内出现的新变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文学艺术现代化的论述同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那是因为,新时期党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本观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甚至今天的许多国家大事都在毛泽东的构想之中。毛、邓、江关于文艺现代化的经典论述,其现实指导意义是:正确处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关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同人物多样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都定位于社会主义加现代化,然而在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上却有所不同.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毛泽东以"抓革命"来"促生产",最终没有找到实现其理想的合适途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以改革开放为手段,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目标和模式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毛泽东主张走“让大多数人同等同步富裕”的道路;邓小平继承、发展并超越了毛泽东这一思想,提出了一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道路。二者各有其一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的、思想认识的根源.而邓小平提出的道路是现时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相似文献   

1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党的历史任务,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化思想。研究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特别是他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的继承和深化,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及其历史贡献是卓越而不朽的。他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对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产生了重大影响;坚持和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高举起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全党科学地、历史地评价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先后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为详细准确地把握二者特色 ,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追求 ,二、“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异同。其旨在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似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探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对于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意义.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内部的事情。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方式 ,即武力与和平的方式。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提出了武力与和平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因此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邓小平继承毛泽东“一国两制”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佳途径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