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历史实在的形而上学特征往往导致了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对它的忽视。事实上,历史理论往往会在内容上排斥历史实在,而在理论预设中承认历史实在的合法地位。历史实在作为绝对预设,是历史理论科学性的有效保障,如果说科学的理论总是有其自身界限的,那么对于历史理论而言,它的限度与历史实在这一预设密切相关。厘清历史实在与历史理论之间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康德的“范导性”与“构成性”两个概念开始。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  相似文献   

4.
实用的过去由所有那些记忆、错觉、少量不定的信息、态度和价值构成,个人或群体竭尽所能调动起它来,为生命中从事的各类行动辩护、维护尊严、解释、找借口或者坚持下去.政治的、法律的与宗教的过去除非由于意识形态或者某种先入之见,通常很少被触及.从"实用的过去"中,我们可以得出教训并将之运用到现在、去期待将来(或至少是近似的将来),为当前将要采取的行动提供理由(如果不是辩护的话),以使得将来好于目前状况.不管历史哲学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属于这样一类学科,其意味着将秩序和理性带入"实用的过去"中去,而非职业历史学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为同行的启迪而构建的"历史的过去"中.在历史学家构建的过去和历史哲学家构建的过去中做出区分,可以(或似乎可以)洞察当代西方科学文化中特别令人不安的一种关系,也就是文化现代主义语境中事实与虚构的关系(有时指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宽容"问题属于精神领域而不属于认识领域,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与制度无关,它是制度之外的事情.我们需要宗教的宽容而不是科学的宽容,就如同我们需要政治的宽容而不是法律的宽容.  相似文献   

6.
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预设了经典理论与实在之间的镜像关系.这种关系蕴含了两个基本假设:其一,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与实在性假设;其二,科学方法与科学仪器的有效性与客观性假设.这种观点曾受到马赫、彭加勒和迪昂等人的质疑,却得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支持.相对论力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量子力学的产生对此提出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和空前的.量子理论是依赖于测量条件的理论,它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模拟关系.模拟的过程是主客观统一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不再是对实在的直接描述,而是在特定的模型框架内谈论实在或理解实在.谈论实在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实在的认知内容的表达,对实在机理的间接模拟,不是对实在本身的直接断言,也不是对实在行为变化的镜像表达.这种观点不需要我们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实在的直觉与追求,而是承认,科学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辩护等修辞因素也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辩明与阐释.这是一种介于僵化的经典实在论与多元的相对主义视野之间的一种中间领域的语境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为历史主观性而辩(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历史主观性的真正问题并不是指伦理和政治标准的引入造成了对过去真正如何的整个的歪曲 ;恰恰相反 ,历史实在与历史学家的伦理的和政治的价值可能经常是彼此非常地接近 ,以至于根本无法区分。本文证明了 ,伦理的和政治的标准由于与历史学家的主题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 ,因此 ,它们对于理解过去是有帮助的 ,而不是一种障碍。并且 ,我们能够真正让历史学家承担起从令人反感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中分辨其精华的这一最重要和最需要责任的任务 ,这也是历史学唯一能够充分履行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段平山 《晋阳学刊》2007,(1):113-117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相似文献   

9.
成素梅 《齐鲁学刊》2005,(3):113-116
科学实在是指经由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在科学理论中所描绘出的实在,它在形式上具有物质性和可感知性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复制性和建构性特征。而技术实在,一是指经由人的技术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物形态的技术产品,此被称之为一级技术实在,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特征;二是指通过人的技术活动呈现出来的非实物形态的信息与环境,此被称之为二级技术实在,具有再现性和对象性特征。科学实在与技术实在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关于科学实在的理解是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那么对于技术实在的理解则应该是技术哲学中技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科学实在和技术实在问题的关注开辟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研究的交汇领域。  相似文献   

10.
董高伟 《理论界》2008,(1):104-1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20世纪中叶以来形成的复杂性科学,乃是对传统经典科学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转换,复杂性思维也由此而生。而同一时代兴起的哲学思潮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它从自然、社会、人自身等多个层面对现代性哲学进行了解构与重建。从大的历史尺度看,复杂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置身于同一历史变革过程,因此,必定有内在的联系。复杂性思维方式有着复杂性、非线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等特征,它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体现主要有:思维目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思维模式的开放化和系统化;思维方法的非线性以及思维重点与价值取向的非确定性与相对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