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是从象性范畴到实性范畴再到虚性范畴的过渡,在它的历史发展中,构筑了完整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因此,研究中国哲学逻辑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研究中国哲学逻辑结构,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 ,可以把近 50年中国大陆主流哲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描写成一个从本体论思维范式到认识论思维范式再到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可以从哲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哲学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匹配性关联中得到理解。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人类学思维范式转变 ,既是一种与实践方式相匹配的共进 ,又是一种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乃我于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所提出。哲学逻辑结构自身是抽象的,在它的发展行程中,不断被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丰富起来,便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两者并非直线上升,而是错综相济,构成了一个整体性螺旋式发展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推出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是杨祖陶教授长期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慎思明辨的心得之作。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经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筛选,系统地展现了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深刻地论证了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首先作为断代哲学史的专题研究,对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特定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与思想前提,作了具体论述;尤其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及其所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作了极为独到的分析。这种分析,不是对当时思想材料和有关命题的罗列和汇集,而是一开始便展示出思想内在的逻辑矛盾及由此而激发的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螺旋进程,揭示了从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一般意义上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进到德国古典哲学纯粹意义上的主体(作为思维的思维)和客体(作为存在的存在)对立的内在必然性,读来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5.
从思维看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思维看哲学苏富忠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伟大创造。是一定逻辑形式与一定观念性对象的统一。逻辑形式是一定思维方式的创造物,其结构体现着一定的逻辑规律。一定逻辑形式所把握到的对象是反映人自身与外部世界对象的观念形态的对象。哲学的直接规定因素就是体现一定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试论艺术起源研究中的历史优先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中,人们总是标举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强调理论与历史的有机统一,要求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由此,我们不难意识到艺术起源问题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艺术起源研究中的历史优先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那里 ,意识形态批判是一种科学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是逻辑的归化和非历史的谴责 ,它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实现的。而这个上升过程同时也是把意识形态的现实具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结构展现于人们面前的过程 ,即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1.哲学往何处去?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一厢情愿所能决定的。哲学也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要从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一句话,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中去寻找。就历史说,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偏重于本体论的研究,到偏重认识论的研究,再到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性的研究。这一历史过程的线索也可这样来概括,就是由什么是本体的争论,到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关系的争论,再到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正义论体系分为理想理论和非理想理论。"次序"或"优先性"是衔接两部分的关键,它赋予正义论体系最鲜明的逻辑特征。原初状态的理性人,内蕴着一种历史的观念,是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制度正义连接正义原则和分配正义,是体现逻辑和历史交汇的核心地带。随着正义原则由社会基本结构进入现实分配领域,不完善的一般性继续进化为合理的一般性——一种历史的理性。至此,从原初状态开始的哲学和历史结合的逻辑基本实现了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即从逻辑一般到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0.
试论老子哲学的层次性魏宗禹,雷健坤《老子》五千言探索者甚多而难达真诠。本文则试从总体把握老子哲学的内在逻辑结构,揭示其思维发展的顺序及由此相关的哲学的层次性,以期探求这一哲学产生和延续的历史合理性。老子哲学思维发展的顺序殷周至春秋以来,天人关系始终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当代实践方式的变革引发哲学思维的辗转,经济问题亦变为哲学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其蕴含深刻的生产思维变革,亦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人历史思维、哲学思维变换的重要线索。一个经济学概念已成为一个历史哲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大逻辑和微观错综结构出发,深刻把握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运动,在问切经济的同时,也悉显哲学新思维。逻辑批判思维、非线性思维、发生学思维、主客交互思维、高阶共赢思维和大数据中介思维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哲学思维的新开篇或新洞彻。  相似文献   

14.
自先秦发端到鸦片战争止,中国古代哲学逐步形成并沉淀为一套独特的话语和意义系统,不断积蓄并阐扬了一套既有别于西方哲学又可以与之展开对话的独特逻辑结构。这一逻辑结构主要有三个支撑:一是数学模式,二是心学思维,三是损益分析。数学模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科学性向度,心学思维呈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性诉求,而损益分析则演绎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智慧。数学模式、心学思维、损益分析的彼此勾连与鼎立之势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不断实现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与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早期哲学具有极为显著的“派别性”特征,哲学学者成团体、成组织。历史表明,哲学产生至今,其派别冲突与斗争从未停止,正是这种冲突与斗争催生了哲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反思”思维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哲学研究要基于哲学基本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用历史事实阐释古希腊哲学本原观的演进过程及其对后来哲学的意义与启发。古希腊哲学早期阶段的基本问题是本原问题,哲学史将其划分为“变化的一”“不变的多”“不变的一”“变化的多”四种形态,进而以历史的角度明晰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洞见哲学派别冲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概论"部分在《反杜林论》中处于总纲的地位,因为它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部分从逻辑结构上看,恩格斯主要讲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个问题,一是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二是讲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及意义;三是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在详尽解读了这部分的逻辑结构后认为,"概论"部分的逻辑结构安排是十分严谨的,因为它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之要求.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解读这部分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克服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哲学与中国文化(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哲学与中国文化(笔谈)历史与现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德生Ⅰ哲学思维是一种历史性思维。如果说逻辑和历史一致性的原则是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中的普遍规律的话,那末在哲学思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因为哲学是一种反思性认识,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命题的哲学味如何?阐述和论证该命题的思维方式如何?阐述和论证者的哲学素养如何?对于该命题的哲学价值、对于哲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种哲学味、哲学思维、哲学素养不是信手拈来的。虽然一些人也读了不少哲学著作,也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甚至也了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从其发表的文章和言谈看,哲学味甚少.哲学思维缺乏.哲学素养不高。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自觉地展开哲学逻辑的研究。当代首倡开展哲学逻辑研究的Karl [Theodor] Taspers.他在die Philosophische Grun-dopertion(哲学性的根本操作)中提出了“哲学的逻辑”概念。但什么是“哲学的逻辑”?或说“哲学的逻辑”是什么?不仅国内学术界不甚了了,在国外学术界意见也不很统一。究其根源是因为“哲学”和“逻辑”概念都具有“最高性”,而“最”概念是排它的。所以就难免有各种不同的关于  相似文献   

19.
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哲学视域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课题,它几乎支配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整个流变过程和理论定向。本文力求从历史与逻辑的交叉视境中,对这一课题作出新的解释,以期对此有所献益。 一、历史的理解:人学价值论与科学真理论 1.1.历史地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只是到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时期才变得明朗和尖锐起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大师休谟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真理与价值的不可通约性问题,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休谟法  相似文献   

20.
任何时代的哲学或哲学思潮,都是一种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则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由其构成的命题来表达的。天与人,这对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范畴,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作用下,它们之间便依照一定逻辑次序和组合方式构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某种稳定性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