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2.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3.
《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战国,它就启迪了庄子·在汉代,佛教传入时,士大夫消化佛经用它为酵母;道教创立时,道士们树旗帜奉它为经典·魏晋时代,作为“三玄”之一,它成为“玄学”的精神食粮。唐以后,儒佛道三教诤争不休,它总免不了成为议论的话题,舌战的口实。我的这篇文章,通过方以智对老子其人其书评价和阐述,来揭示《老子》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墓画像中多有孔子见老子图。学界的解释往往执著于历史上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文本,而忽略了汉代道教经典和仪式文本的存在及其直接解释意义。当时老子已是道教中极崇高的"太上老君",其神格仅次于西王母;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证明其命"上属九天君",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成为仙界地位较高的真人。孔、老之间常见的稚童项橐也有相当高的神格。汉墓中孔子见老子画像须于宗教视野获得合理解释。其所表达的是,在地下的世界,死者将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样,往拜老君得道受书,将免鬼官之谪;而"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乃成仙。这就是汉代道教关于死者在冥界转变成仙的仪式逻辑。孔子见老子图乃是汉代道教墓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日作的《小杂感》中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更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新编》里最后作的三篇历史小说,其中有两篇:一是《出关》、一是《起死》,均作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为讽刺老子的“徒托空言,大而无当”;一为嘲笑庄子的“认真不象认真,玩耍不象玩耍”。鲁迅在这两个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和“南华真人”的“祖师爷”的鼻梁上,不敬地抹了几笔白粉。  相似文献   

7.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精致的哲学,但其基本的致思方式并没能够脱离商周宗教文化的影响,而由此带来的《老子》思想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正因此《,老子》成为道教经典,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20,(5)
《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与大臣讨论过认宗徽州大儒朱熹的事,一本尘封的《《明朝小史》日前被笔者打开,明末清初学者吕毖在该书《洪武纪》一章如实记录了这一段史实。历代开国君主有的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想寻找一位古代同姓的圣贤当祖宗。笃信道教的唐明皇李隆基相信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是自己的先人。出身低贱的朱元璋更是跃跃欲试。他在和大臣们讨论修宗谱时,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一书,是中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卷帙浩繁,共一百七十卷。内容也很庞杂,从渊源来看,其中既有《墨子》、《老子》思想的继承,也有阴阳五行的思想,还有神仙方术以及谶纬之学  相似文献   

11.
谭宝刚 《江淮论坛》2023,(3):43-50+193
先秦时期《老子》是诸子著作中的一种,处于子书的地位。汉简本《老子》的出土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老子》已被后学尊称为“经”且题以“经”名。此后,《老子》一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魏晋时期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考之典籍可知:《老子》由子书上升为经典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老子》在学术思想层面的经典化;其二,《老子》在社会生活层面的经典化。《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政治和民间社会生活的走向,其经典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影响逐步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宗藩制度与宗室人口增长 1.明代优待宗藩的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泽惠他的子孙后代,采取封王建藩制度。先后制定《昭鉴录》、《永鉴录》、《皇明祖训》等家法规范,要求作皇帝的“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做藩王的“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他还谆谆教诫皇帝与藩王,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这种宗法封藩制度,目的为“宗社永有盘石之安,亲藩同享无疆之福。” 明朝宗室享有很高的爵位、官品和俸禄。明制宗室爵有八等,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外,其他诸子皆封为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袭郡王位,其他诸子封为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爵位。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所有道教典籍中政治性最强的一部著作。此书打的是宗教的幌子,而谈的却大部分是治国之道。对《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应当怎样评价,解放以来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说它是“农民革命的纲领”,有的说它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个问题看来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对道教史、思想史、农民革命史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卿希泰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一文,认为《太平经》提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公有,人人劳动,权利均等,互助互爱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是鼓舞着农民大起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其《老子》著作中亦为建构和谐社会做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主要阐述老子“爱民治国”、“上善若水”、“顺百姓心”等思想的现代意义,为今天的建构和谐社会、为当代领导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些经典中有关于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叙述.以<太上老君开天经>为代表的道教经典认为,老君开启人类世界,中国早期历史是老君的教化史.这些叙述和正史记载有着差异,形成了独具宗教色彩的历史表述.其原因在于道教借书写宗教历史之手来提高自身地位,以应对佛教的挑战和试图成为官方宗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文本,《老子》包含着多重哲学观念。本文从道与名、有与无、无为与为、本然之“在”、天与人、美与善等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了考察,由此具体展示了《老子》关于道及人之“在”的沉思以及这种沉思的所见与所蔽。  相似文献   

18.
从《老子想尔注》看道家思想的神学化张运华广东五邑大学《老子想尔注》是继《太平经》之后的又一部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五斗米道从张修开始就有修习《老子》书的传说,如今残存的《老子想尔注》就是张鲁在众多祭酒讲解《老子》文义的基础上汇编而成的。不过,关于《老子...  相似文献   

19.
老子对于“愚”、“智”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观点与表述方法。历来研究老子者,多未能理解这一点。囿于其“绝圣弃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等词句,认为老子意欲愚民,持这种观点者,由来已久。如吴澄云:“老子生于衰世……其民浇伪而有知;善为道者,化民为淳朴,非欲使之明,但欲使之愚而已。”(《道德真经注》)建国以来,老子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几乎众口一词,断定老子反对一切科学文化,主张愚民。论定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者,持的是这种观点,如张立文同志;认为老子是反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的同志,也依然存在是否欲愚民  相似文献   

20.
道家贵真重诚,主张质朴自然,与道合真,抱道推诚,精诚感天;早期道教经典《大平经》、《老子想尔注》等,在继承道家诚信观念的基础上,主张专精凝神,至诚感天,提倡诚信为善,积善成仙,并以诚信思想作为教诫教规,教育信徒“诚信不欺诈”,教化下层民众诚信为本、诸善奉行。道家道教诚信观对中国民间伦理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