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昌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1)
“呐喊”和“彷徨”的读书札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又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看,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为人民所设想的艺术。鲁迅先生是充满着革命的战斗热情,怀着毁坏封建铁屋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探求革命真理的决心而从事文艺活动的。他的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和他的深厚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2.
孙席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不仅我们中国,世界各国一般也都承认。近来国际文学评论界,流行一种“世界十大文豪”的说法,就是在过去世界文学史上所谓“四大诗圣”(也叫“四大文豪”)即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之后,加推了六位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拜伦、雨果(或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共计十位,其中也包括有鲁迅。这虽然并非定评,但国际舆论既然有这种 相似文献
3.
木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鲁迅作品写对话使用标点符号不统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情况的确不是个别的。《祝福》里写对话就有三种标点方法: ①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相似文献
4.
木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鲁迅论模特儿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常说:“戏上有,书上有,世上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戏上演的,书上写的,并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不是新闻报导,不是真人真事,故事是虚构 相似文献
5.
张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6.
陆先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2)
鲁迅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面中被折射出来”①。就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而言,我们仍可发现,“鲁迅在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理解、对经验的剖析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常常通过一些现象,努力搜索和揭示人们的心态及其运作过程,并把这些和基本价值及历史进程这样的重大问题相联系”②。当代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生活,他们应该、也能够从鲁迅作品的“镜面”中观照自我,获取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教益。 相似文献
7.
杜一白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张秀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50-53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思维决定言语形式。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在言语形式上,主要是句子的长短和语序的调度,就必然是各不相同的。鲁迅作品诸多短句现象多可以从这一语言学原理得到合理解释。汉语节律规律也是造成鲁迅作品短句现象的原因之一。实现短句化的手段主要有易位、话题化、破句、小句平列、小句分述等。 相似文献
10.
崔绍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作为语言大师,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幽默语言风格,这是有其多方面的因素的。在构成鲁迅作品幽默风格的语言手段之中,幽默比喻不失为效果甚佳的一种。它或者以温和的戏谑,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或者以犀利的戳戟,给人以奋进的勇气。无论从喻体的选择、本体和喻体相似点的确定,还是比喻和其他手法的配合等方面看,鲁迅的幽默比喻技巧都达到了娴熟自然、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一、选取动物喻体给人打比方,借助动物与人的高度相似,取得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常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5):48-50
当下的鲁迅阅读渐渐远离文本本身。回归文本本身、还原鲁迅自我,是正确解读鲁迅文本的现代意义的惟一方法。从鲁迅作品中选取“黑夜”、“人名符号”、“知识分子”和“乡村”四个意象进行阐述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正在于借助西方人文主义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2.
鲁迅注重小说这一文体的形式特征,在他的第一人称小说中巧妙地安排小说叙述者的角色及功能,让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始终在幕后进行叙事,从而保证了小说的客观性。这使鲁迅的小说不仅保持了思想上的深刻性,而且确保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着眼于对"百年学术精品调查"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调查表明,入选的"学术精品"中, 以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居多;中国部分的精品书目呈马鞍型分布;中国部分的精品书目中属于人文学科的较 多,社会科学的较少。对什么是学术、什么是精品、怎样品评精品等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由 多元的学术环境、平等包容的学术氛围、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对创造精品、繁荣学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1-112
书法作品的品位与层次,历来是个争论颇多的领域,也是学习书法和欣赏书法最难懂的地方。人品和书品是分割不开的,优秀的书法作品,虽然形式各异,审美取向不尽相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祁文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111-112
书法作品的品位与层次,历来是个争论颇多的领域,也是学习书法和欣赏书法最难懂的地方。人品和书品是分割不开的,优秀的书法作品,虽然形式各异,审美取向不尽相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李承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31-33
鲁迅小说向以典型人物的塑造而享誉中外 ,笔者认为他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也很有艺术魅力 ,更能发人深省。本文从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探讨了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类型 ,并初步阐释了不同类型各自的精神性格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毛庆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125-129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刘俐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81-85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任公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29-32
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突出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邓小平在语言表述上强调反对本本主义与形式主义,正是这种思想作风的表现,他不仅主张语言的朴实风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朴素实在是邓小平思想作风与语言风格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追本溯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通过对马克思早期《博士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说明马克思提出的“每人自由发展组成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核心线索始终贯穿其思想体系。这不仅对寻找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真正起点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系统研究和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